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題:寫在4000米高地上的忠誠――人民子弟兵玉樹抗震救災速寫
新華社記者
2010年4月14日早晨的玉樹,牽動了全中國人的心。
7時49分,初升的太陽像往日一樣,把春天的高原古城玉樹剛剛照亮,7.1級的強烈地震發生了……
陽光下,不再是美麗的草原和優美的歌聲。結古鎮,這個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90%以上為藏族同胞的美麗小城、全國海拔最高的民族自治州首府,頃刻間成為廢墟:
上千人遇難,上萬人受傷,數萬人無家可歸,85%以上的房屋倒塌……
危難之際,萬余名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遵照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胡主席的指示,第一時間從四面八方迅速集結,立即向玉樹災區進發。
人類有史以來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地區的首次大規模地震搶險生命大營救拉開序幕……
沖鋒,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
4月14日8時許。地震剛剛發生,一條條緊急救援的命令就從北京解放軍各總部火速發出……
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在向全軍迅速發出指示的同時,立即向災區派出所屬任務部(分)隊。一支由作戰、通信、工兵、戰勤、軍交、醫療、救護、軍需、物資、油料、營房、裝備和新聞宣傳等系統組成的特殊部(分)隊在第一時間出發。
設在總后軍事交通運輸部的國家交通戰備辦公室,在第一時間向蘭州軍區、青海省和擔負救災戰備任務的鐵路、交通、民航、公安交管和應急通信等系統發出戰備應急令,一個由4000名專業民兵和460臺機械車輛組成首批高原道路搶修隊伍,立即進入任務區域的交通沿線,確保鐵路、公路、機場、通信安全暢通。
海軍、空軍、二炮、武警、北京軍區專業救援和醫療分隊立即集結出發。
北京南苑機場。空軍緊急調用的3架伊爾-76運輸機,載著中國國際救援隊和首批救災藥品、食品和物資于4月14日13時13分陸續起飛。3小時后,通過空中運送的第一支異地救援部隊到達玉樹。
4月14日8時20分。蘭州軍區。
第一時間獲知地震災情的軍區司令員王國生、政委李長才緊急部署并命令軍區和青海省軍區部隊奔赴災區救人。軍區前方抗震救災指揮部緊急成立,軍區首長親自帶隊趕赴玉樹。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青海省軍區離玉樹最近的某獨立團1000余人從西寧出發。
某集團軍工兵部隊近百人的專業隊伍從1400多公里的寧夏出發。
解放軍第四醫院80余人的醫療分隊從西寧出發。
某陸航團3架高原直升機從1700公里之外的新疆起飛。
軍區聯勤部醫療救護專家分隊和首批救災急用軍需物資起運。
幾乎在同一時間,武警總部作戰指揮室,武警部隊司令員王建平、政委喻林祥,緊急命令武警青海總隊的1000余名官兵向玉樹進發。
有著高原實戰經驗的武警西藏消防總隊1000多名官兵從拉薩出發。
成都軍區作戰指揮室里,軍區司令員李世明、政委田修思命令1800名官兵和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玉樹。22架直升機和2支120人的高原醫療隊待命出發。
……
快!快!!快!!!早一秒鐘到達就多一份生命的希望。
接到緊急求援命令任務的部隊,從西寧、從北京、從蘭州、從西安、從武漢、從成都、從濟南、從格爾木等地,以各自不同的機動方式,第一時間向地震災區挺進。
戰機轟鳴,火車呼嘯、汽車急馳,人民子弟兵火速向生命的4000米高地靠攏。
某集團軍摩步旅從駐地到玉樹,要趕赴1500多公里,需要翻越4座4500米以上的冰雪稀氧達坂和多個冰雹區。
在高寒缺氧和氣候無常的青藏高原行進每一步都是艱難的。
大雪、冰雹、7級以上的大風,隨時都有可能損毀前進的道路。
彎道、滑坡、冰路,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
由于缺氧,汽車功率和速度受到嚴重影響。為了搶在第一時間安全趕到地震災區,駕駛員嚼著辣椒,一邊吸氧一邊輪流駕駛……
快!快!!快!!!時間就是生命。
為了搶在時間前面,空軍第一時間在西北和玉樹緊急設立了抗震救災空管指揮所,開辟了空中救災生命通道,布設了飛機夜航信號,加強了空中指揮通信。確保機場晝夜24小時能起降飛機,第一時間把救災部隊和急用的藥品、食品和救災物資運送到災區。
在第一時間緊急趕赴地震災區的青海省軍區政委段進虎,途中路遇交通堵塞,他不顧高寒缺氧和身體不適,拉開車門跳下車,攔住一輛“摩的”跨上去就往前沖……
14支軍隊醫療隊從祖國各地火速向玉樹進發……
快!快!!快!!!再快些!
各總部電話鈴聲此起彼伏。通過視頻和電話,一份份報告被傳上來,一道道指令火速下達。
部隊加速開進,戰機晝夜飛行,鐵路公路交替接力。
到4月14日18時,所有參加玉樹地震救援的部隊火速集結,并陸續出發趕往災區。4月18日22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趕往玉樹的12535名官兵全部到達災區。
搶救:爭分奪秒營救每一個生命
“不好!趕快救老鄉!”
4月14日清早,災難突然降臨的那一刻,玉樹軍分區司令員吳勇正在組織部隊出早操。
強烈的地震發生后,他一邊清點部隊人數,一邊讓作戰參謀報告上級,自己帶領官兵向外沖。
“救人!快救人!!”在一片倒塌的房屋前,他第一個沖上前,用手挖開廢墟,將一位老阿媽救出。在他的指揮組織下,被廢墟壓埋的一家4口人獲救。
“快!趕快!民族綜合學校有人被埋。”聽到報告,吳勇迅速帶領官兵急跑步趕往那里。在最短的時間內,軍分區100多名官兵手挖肩扛,先后從廢墟中救出40多人。
“要快!一定要快!”
為了高效搶救被埋群眾,吳勇將軍分區的120多名官兵迅速分成7個戰斗小組,緊急趕往災害最重的地域。
望著渾身已經濕透的戰友的背景,吳勇眼里噙滿了淚水。他比誰都清楚,在4000多米高處急劇運動和超負荷的身體透支,意味著什么。
“管不了那么多,救老鄉要緊!”他說服自己,抹一把臉上的汗水,箭步追了過去。
這一天,玉樹軍分區共從廢墟中救出123人。
手指和手心是沁出的鮮血,臉上和身上掛滿汗水。地震發生后8分鐘就趕赴州職業中學的武警玉樹支隊650名官兵,當天就救出了400多人。
“快些!再快些!”
“快一秒鐘,老鄉們就多一份生還的希望!”
嗓子早已經沙啞了的支隊長石華杰,一邊和戰友救人,一邊大聲地喊著。
望著和自己一樣餓著肚子,一整天都沒有吃飯,渾身早已濕漉漉的戰友,石華杰還是含著淚又一次下達了救援命令。
就這樣,他們在一次又一次不斷的余震中,硬是在廢墟中搶救出了969名被埋群眾,把1100多名受傷群眾安全轉移。
同樣的4月14日早晨,地震剛過,武警玉樹消防支隊的官兵,就沖出營區,朝著冒出濃煙和塵灰的三江洗浴中心火速趕去。
“快!里面有人!”
副支隊長張小勤和大隊長高峰在組織部隊滅火的同時,就帶頭沖進倒塌的房屋中。
整整12個小時,他們用手從廢墟刨出了14個生命。當最后一個被埋人員被救出時,累得連句話也說不出來的官兵們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這時候,高峰才發現,自己和戰友濕透了的軍裝上面已裹上厚厚的灰甲。
“休息一會吧!”
看到戰友由于連續勞累,臉色暗紫,呼吸急促,有人就向領導建議著。
“不是已經休息過了嘛!”“快走!”張小勤含淚命令道。
張小勤比誰都明白,從13日晚飯后,他和戰友們已經25個小時沒吃飯了,一整天的緊急救援,超出身體負荷極限的連續運動,他這個自稱適應了玉樹高原環境的人已經快支撐不住了,何況支隊里還有許多剛入伍不久的新兵。想到這里,他眼淚就“涮”地一下掉出來了。
“他們個個可都是英雄啊!”
張小勤覺得“自己太沒人性了”,戰友們坐在地上還不到一分鐘,自己就朝他們叫喊。但他更明白,“慢一秒鐘,被困的同胞就會多一分災難,人民子弟兵的稱號就會失去一份光彩。”但是,趕得太緊,戰友就會隨時倒下,那也是生命啊!何況,已經有人出現了嚴重的高山反應,多名戰友幾次昏倒。
“還是救人要緊!”
天快要黑了,張小勤和他的戰友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生命大營救。震后當天的傍晚,人們在廢墟旁看到的是和他們一樣忙碌的身影。
“救出的人不能死在我們手上!”(未完待續)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