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展出4700萬年前靈長動物化石 “艾達”或填補人類進化缺失環節](../../images/attachement/bmp/site1/20090520/001ec95b71aa0b7e49e108.bmp)
5月19日,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了具有4700萬年歷史的靈長類動物化石“艾達”。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了一具4700萬年前的靈長類動物化石。科學家們表示,這具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靈長類動物化石可能是人類、猿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共同的祖先,它可能正是科學家們長久以來未曾找到的、可以揭示人類自身進化過程與動物界之間聯系的“缺失環節”。
*** 發現“艾達”
據法國媒體報道,這具被稱為“艾達”的化石最早發現于1983年夏,一名業余化石收藏家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的世界聞名的麥賽爾化石遺址發現了它。但這名收藏家當時并未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只是將它當作普通動物化石標本收藏了20年。隨后他把化石賣給了一個叫托馬斯·珀勒的化石商人。
兩年前,珀勒又找到了挪威奧斯陸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喬·哈洛姆博士。這具保存完整的化石立即引起哈洛姆博士的關注,他專門組建了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對化石展開秘密研究。哈洛姆研究小組在19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公開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這具化石已被正式命名為“Darwinius masillae ”,以紀念達爾文誕辰200周年。它的昵稱“艾達”取自哈洛姆小女兒之名,因為哈洛姆認為這個“小家伙”所處的發育階段跟他六歲的女兒相似。
![美展出4700萬年前靈長動物化石 “艾達”或填補人類進化缺失環節](../../images/attachement/bmp/site1/20090520/001ec95b71aa0b7e4a010c.bmp)
科學家根據完整的骨骼化石還原出艾達的外貌圖片。
*** 解密“艾達”
據哈洛姆研究小組介紹,“艾達”生活在4700萬年前,是一種外形類似狐猴的生物。它身長53厘米,大約處于6到9個月大的幼年時期,雖然它還沒有完全長大,但已處于不再享受母親保護的年齡,只能靠自己求生。此外,研究小組確定“艾達”是雌性,因為“她”沒有陰莖骨。
“艾達”生活的時期被認為是最接近猿類向原始人進化的年代,那時世界剛剛形成目前的形態,恐龍滅絕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品種眾多的哺乳動物在遼闊的叢林里生活繁衍。
研究人員認為,“艾達”可能是處于剛從狐猴系分化出去,并向人類方向開始進化的階段。“艾達”缺少現代狐猴所具有的兩個關鍵特征:第二個腳趾處帶溝槽而彎曲的爪以及呈梳子狀的牙齒。此外,盡管它有一根長長的尾巴,但“艾達”具有幾個人類的特征,包括對生拇指、較短的手臂和腿以及前視眼睛。
研究小組發現,“艾達”的腕部有一處嚴重的傷口,并有開始部分愈合的跡象。研究人員推測,雖然這處傷并沒有直接要了“艾達”的命,但最終成為導致它死亡的原因。密歇根大學靈長類進化專家霍利·史密斯博士認為,“艾達”腕部的傷可能是它從樹上摔下來造成的,雖然沒死,但它的攀爬能力受到損害,從此不能再喝樹葉上聚集的水,于是“艾達”只能冒險去麥賽爾湖喝水。
而麥賽爾湖是一個火山湖,當“艾達”在湖邊喝水時,麥賽爾湖附近的大量火山氣體使“艾達”窒息昏倒,隨后它沉入湖中,尸體被湖底厚厚的沉淀物完好地包裹保護起來,日積月累形成化石,直到4700萬年后被人類發現。
哈洛姆研究小組表示,“艾達”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靈長類動物化石,除缺失了腿部一小部分骨骼外它全身95%的骨骼得以完整保存。人們通過標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身體上的軟毛紋理。此外,“艾達”還把死前吃的最后一頓晚餐都“告訴”了人們--它的胃部顯示有水果、種子和樹葉的殘留物,這表明“艾達”是食草動物。
*** 科學意義
哈洛姆博士表示,過去發現的靈長類化石標本不夠完整,無法有效地進行研究,而“艾達”令人驚訝的完整性無疑對研究人類進化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研究小組認為,“艾達”是人類進化系譜中重要的“缺失環節”,它將揭示人類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英國著名的自然生態節目主持人戴維·阿騰伯勒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本次發現所制作的紀錄片中說:“這個小生物將會告訴我們與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之間的聯系,之前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聯系是缺失的,但是現在不再缺失。” 他還補充說,“艾達”“可以被看成是靈長類進化的雛形階段”。
“艾達”的發現被稱為“第八個世界奇跡”。如果哈洛姆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證實,“艾達”將可能是我們人類、猿類、猴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環球在線: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