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知道,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納稅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對于那些有精明會計師的人來說,卻可能將納稅降低到最低程度。人們采用各種方式合法避稅,或精心策劃避稅性投資,或變更居住地址。逃稅則另當別論,在許多國家被看成是一種犯罪行為。那些最狡猾的逃稅者在一個或多個境外金融中心都開立銀行賬戶、擁有空殼公司、操縱托管基金,這些往往掛名在不同人頭之下。公司避稅在法律上更是灰色地帶。大凡公司自然無不用其所極,往往心存僥幸,要么以為稅收當局既無智謀、也無資源來應對他們最低限度納稅的策略,要么以為將“流動資本”再投資,政府反而會接受減少征稅。
英國前財政部長丹尼斯?希利曾提到逃稅和避稅的區別,將其描述為“一堵厚重的監獄之墻”。逃稅和避稅在20世紀末伴隨金融全球化而興旺起來。逃稅變得更加方便,是由于免稅區雨后春筍般出現,因為富裕國家(尤其是英國)給予了政策上的許可,認為免稅區是其自有金融中心的附屬產物,十分有用。至今,全世界已有了五六十個免稅區,其中一些更準確地說,是“管轄秘密的區域”。他們未必都在境外,比如:美國的德拉瓦州和內華達州就適于進行公司的秘密交易。與此同時,跨國公司也有了越來越精明的策略,利用早年的跨境稅制漏洞,減少公司的納稅。國際性和雙邊性稅收協定雖然用以避免雙重征稅,卻也會被利用來達到雙重免稅的目的。例如“蘋果”這樣的公司,始終有辦法將其大部分利潤解釋成無國籍資產。
反擊這類花招的行動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作為富裕國家論壇,宣布要對“有害的稅收競爭”開戰。自那以后,這一行動一波三折,到2008年以后力度才重新加大,因為各國無論貧富都遇到了現金短缺問題,更加不遺余力要杜絕國家稅收的流失。免稅區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要向客戶原籍國披露更多客戶的信息。全世界似乎逐漸形成了一種信息自動交換的體制,雖然還有許多障礙需要排除。一些國家也在抵制,認為這樣做與保護隱私法律相抵觸。另一些國家則抱怨要強行提供客戶信息,卻得不到美國及其他經濟強國的同等回報。過去幾年里,那些指望規避納稅義務的人,日子顯然越來越不好過了,今后可能還會更加難過。
改革針對公司的國際法規,并非易事。一些國家采取了單邊行動,比如加強反逃稅法。但是,只有多邊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奏效。在二十國集團的推動下,OECD正在實行一項計劃,對付跨國公司名目繁多的減免稅收的財務手段,包括采用混合證券、公司間刻意另價交易等手段。但是,這類手法之多,根本無法指望根除所有的漏洞,而新的漏洞肯定還會源源不斷。富國政府長期以來在政策上就鼓勵一定形式的避稅,因為擔心不這樣的話,會被指責為缺乏競爭,因而吸引不來投資大戶。這種情形還可能繼續,無論政治上會有怎樣的說法,也無論跨國公司會以怎樣無關納稅的理由要在某國而不在另一國運營。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王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