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種文明或一個國家發現自己處于衰退周期時,它通常會做出兩種反應:其一是捫心自問,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完美或干脆做錯了;其二是尋找替罪羊,詢問是誰讓自己陷于如此境地。顯然,第一種反應是出于積極向上的態度,而第二種反應卻選錯了方向。大多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者都認為,美國不僅仍舊是最強大的國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最擅長在挑戰面前發揮自身潛力并發展壯大。美國今天對來自中國的競爭更多地做出第二種反應,即通過制定“競爭中立框架”來維持、鞏固和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倒真是讓不少中國人對美國的自信和美國的未來產生了一些其他想法。
劉友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美國高官的言論是個偽命題。在所謂“公平競爭”問題上,罔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履行相關承諾所取得的進展;在商品市場開放領域,罔顧中國對外國公司全面開放的基本事實;在投資領域,罔顧中國對所有外資開放的基本事實;在貿易領域,罔顧美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最大的受益者這一基本事實,美國方面不時依據過時的經貿理論,依據有選擇的數據對中方提出莫須有的指控。
從戰略上看,“競爭中立”論旨在推動修改國際經貿合作規則,以期削弱中國不斷增長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領域的比較優勢,抬升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門檻。為此,美國正在積極拼湊國際聯盟,為其通過多邊途徑“修理”中國提供輿論和法理支撐。
從政治上看,美國提出“競爭中立”論,旨在“應對中國模式的挑戰”。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模式受到國際社會質疑,導致美國經濟地位衰微,致使對中國經濟依存度進一步增加。美國深感中國的加速發展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構成了現實的挑戰,于是再度編造“證據”,轉移國內民眾對政府經濟工作不力的視線。
從經濟上看,美方提出“競爭中立”論,旨在迫使中國超越發展階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迫使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為美國公司憑借強大的競爭優勢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提供輿論支撐,為美國擴大對華貿易提供政策鋪墊,為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制造方便工具。
朱峰(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的國有經濟是否造成不平等競爭關系暫且不說,中國的民營企業華為目前也在接受美國的調查。美國所謂的公平和平等,只是自以為是的偏見,實際上是在強人所難,不過是單方面追求美國經濟競爭力的結果。
其實,歐洲在上世紀80年代也很流行國有經濟。每個國家現存的經濟成分或者經濟政策都是由其經濟發展的程度和現實需要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