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青海省農牧廳經濟作物處了解到,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完成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7個,其中2個露地蔬菜標準園、4個設施蔬菜標準園、1個葡萄標準園,正在創建的園藝標準園11個,均為設施蔬菜標準園。
青海省自2009年開展園藝標準園創建工作以來,嚴格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努力建設高技術含量、高標準管理的蔬菜生產標準化示范園區。從2010年6個標準園,到如今的18個,青海省標準園創建活動引領著高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促進了蔬菜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提高了蔬菜產品的應急供應能力,提升了標準化生產水平,保障了省內蔬菜生產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2010年,2個露地蔬菜標準園建立了標準化菜田2000畝;4個設施蔬菜標準園日光節能溫室全部實行集中連片,建立了日光節能溫室生產基地800畝;1個葡萄標準園的建設,創建面積500畝。2011年,青海省在創建的11個標準園全部為設施農業標準園,創建總面積達到2978畝。“如今,我們100棟以上的設施溫棚就有287處,1000棟以上的有一處,這種規模是在由園向區發展的指導思想下,逐步推進的。這一處處標準園基地,就像是雨后春筍一樣,扎根在高原土壤里。”青海省農牧廳經濟作物處副處長胡瑞寧說。
青海的高原標準園創建,規模大、建設標準高,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特點突出。幾年來,由各地龍頭企業或合作組織進行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按照蔬菜標準園創建“五化”標準要求,積極推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采取“合作社或企業+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實現了青海園藝標準園從點到面的大發展。
為了將標準園打造成為集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于一體的示范展示平臺,各園區強化科技支撐,充分挖掘種植潛力。青海省農牧廳經濟作物處加大新品種引進力度,津優系列黃瓜、洋大帥辣椒、先鋒西葫蘆、新疆紫皮大蒜、民樂紫皮大蒜、五洲巨蔥等抗病、優質、高產、適合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從高原標準園里的“移民”已成為了這里的“土著”。據了解,目前青海標準園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離不開貼心到位的服務。專人承包,選派技術人員常駐基地等一系列技術服務措施,不僅溫暖了蔬菜大棚里茁壯成長的菜苗,也照亮了標準園里人們的心。
“現在,我們縣里19個農技推廣技術員專門為標準園提供技術服務,他們手把手教種植工人新技術,一傳十十傳百,個個都變成種植能手。”大通縣蔬菜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長帥告訴記者。
2010年,青海省建成標準園6處,產業效益逐漸顯現,園區周邊的農戶觀念很快發生了轉變,積極參與標準園的建設;一些縣(市、區)也紛紛提出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標準園。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正是這“五化”,讓企業、讓專業合作社,也讓農戶真正受到了益處。
據了解,由于標準園集新品種的培育、引進,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顯現出很強的示范作用,各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的熱情漸成星火燎原之勢。目前,提出按照標準園創建要求,打造標準化蔬菜、特色果品等產業園區的各地市區縣已達到17個。
通過開展標準園創建,農戶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產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園藝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了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大通縣標準園區有效帶動周邊農戶400多戶,目前已生產優質綠色蔬菜240萬公斤,總產值達840萬元,平均畝收入在1.4萬元;平安縣下紅莊設施蔬菜標準園區823畝,實現畝產值1.2萬元,較創建前畝增收7000元,增長了幾十倍。
“大通”牌蔬菜、“湟中”牌蔬菜等一大批高原特色品牌走向市場,通過品牌化發展,提高了高原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強了競爭力,一些產品已經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臺灣等地以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