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一個月前,王飛踏上列車,從東莞返回湖南老家。往年,他往往被老板扣壓一個月工資,今年老板提前支付了1000塊錢,并承諾:“節后每帶一個人,獎金不少于200元。”
2月21日,他已經返回東莞。不過,他只帶回一個人。
根據節前東莞市勞動部門數據,十萬份調查問卷中,有百分之十一的人選擇春節后不回東莞。
“內地紅火的房地產建筑業吸住了農民工。”王飛表示,現在內地建筑業月收入穩過2000元,而在東莞普工一月只有1400元左右。
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介紹,僅廣州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等三大行業,缺工量預計就達15萬。深圳市今年預計缺80余萬普工。
“訂單最多企業已經排到2010年5月份。但超過一半企業缺工。”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陳耀華說。
初步統計,珠三角目前用工缺口達200萬。有“農民工司令”之稱的張全收是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老板,張說,就連中西部很多城市也缺人了。
新生代農民工結構變化及內地城市吸引就近就業,民工荒已蔓延至傳統大量勞動力輸出地的中部大省。
機器替代人三波高潮
“現在必須委托勞務派遣公司和政府勞動部門幫忙招工。”東莞市南森工藝禮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沈暉抱怨。
“缺工現象嚴重影響了珠三角企業經營。”香港駐粵辦主任鄭偉源說,挽留農民工成為目前在粵港企頭等大事。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中國進出口已經恢復到2008年同期水平。但是否中國外貿已“完全復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院長易行健表示,目前中國外貿復蘇主因是西方“補庫存”。“經過一年多庫存消化,預計國外買家今年會新增訂單。但由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使得訂單波動性較大,企業也不敢供養大量工人。”沈暉表示,“所以我們盡量使用勞務派遣公司派來的工人外,也盡量減少制造環節對人工的使用數量。”
為解“用工荒”,2008年,沈暉把傳統流水生產線改成先進的“CELL-LINE”。“大隊人馬共同作業改成了單元式的生產小組,這樣不會因為一個人效率降低而影響工作進程。過去流水線上6.5個小時才完成的產品現在只要1.5小時即可完成。”沈暉說,廠里1400人干的活現在900人就完成了,一條生產線就節約了將近500人成本。
“供求結構失衡導致用工成本上升,企業就會核算,到底是購買機器還是購買勞動力劃算。第一波是在21世紀初出現民工荒之后,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增加機械設備減少崗位。”
在沈暉看來,機器替代人的第二波來勢更猛——在2008年正式開始實施新《勞動合同法》之前,很多企業在做企業財務預算時,又在機器和勞動力成本上進行詳細的核算。“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不僅增加了勞動力成本,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風險。”沈暉表示,2008年后,他在生產線上增加了兩套設備,替代了大約50名勞動力。
“為應對"用工荒",通過購買機器來替代人,在企業界是個普遍現象”。沈暉表示,珠三角正在經歷第三波機器替代人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