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常常來往于國內外的人經常要遇到倒時差的問題,明明自己的生物鐘已經撥到了要睡覺的那一點,但是因為時差原因而不得不強打精神完成工作,著實令人郁悶而又無奈!不過日前英美科學家聯合在《科學》期刊上撰文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實驗鼠的大腦中操縱生物鐘走向的基因“per1”,并基本摸清了生物鐘的“秉性”,按照這樣的研究思路,不久就能制造出能有效緩解時差的藥物,并進一步在癌癥、情緒失常、老年癡呆和內分泌失調等與生物鐘紊亂有密切聯系的疾病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生物鐘紊亂不得了
綜合英美媒體10月11日報道,除了在醫學領域的巨大利用前景,了解大腦生物鐘的運作原理和方式也能幫助飛行員、媒體從業人員等經常需要值夜班的人們保持清醒良好的精神狀態。
眾所周知,人體中司管時間的系統被稱為“生理節律”,也就是俗稱的生物鐘。它幫助我們的身體維持住一個基本的運作規律,何時吃飯、睡覺、醒來;何時進行身體的其它一些機能。
進行此項生物鐘研究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還告訴我們,其實更重要的是,生物鐘還與我們的消化、泌尿、體溫和血壓等更重要生理機能和指標有關,而這些又恰恰與癌癥、精神科疾病、心理障礙、老年癡呆癥等困擾人類已久的頑疾有著極密切的聯系。因此,生物鐘紊亂是人類健康大敵,絕不可小覷。
***基因“per1”來指導
科學家介紹稱,大腦中控制生物鐘的那片區域叫做“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簡稱SCN),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腭上方,以現有的技術手段很難在人類大腦的那片區域做實驗,因此此次研究只能在實驗鼠身上進行。
科學家表示,經過多年不懈地找尋,他們終于在SCN區域找到了兩種功能完全不同細胞,操控哺乳動物生物鐘的“per1”基因就在找到的“生物鐘細胞”中,而另一種“非生物鐘細胞”的作用目前還不得而知。
曼徹斯特大學的休·皮金斯教授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首次在基因層面上了解到SCN的作用機理。根據此項研究,我們就可以直接制造出能有效緩解時差不適癥狀的藥物,讓這種藥物直接作用在‘per1’基因上。”
***顛覆先前所有猜想
此次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突破在于,它完全顛覆了醫學界以往對于生物鐘活動的猜想。以前醫學界認為,SCN的兩種細胞會在白天一直不斷的發出電脈沖來調節人體時鐘,晚上就慢了下來。
而參與這次研究的密歇根大學博士生凱茜·狄克曼介紹稱:“我們的研究證實,這兩種細胞從傍晚時分才開始集中發射電脈沖,晚上停下來,第二天日出時再接著發射,在整個白天中SCN細胞都不會再發射電脈沖,而只是將其保持一個活躍性的狀態。”狄克曼打比方說,這就好像你打著了一輛汽車,引擎也在隆隆轟鳴,但就是不一踩油門開出去一樣。
密歇根大學的數學家丹尼爾·弗格教授十分看好這項研究的前景,他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細胞和基因的存在,接著去就是要破解基因密碼,解讀基因片段中包含的信息。知道了SCN如何發射生物鐘信號,我們就能對其進行調節,繼而在與生物鐘紊亂有關的一切疾病的診療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環球在線: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