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政權力與行業協會聯姻,會生出怎樣的怪相?當社會組織披上若隱若現的官方色彩,將出現怎樣的畸形?近年來,一些半公半私、角色異化的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不斷催生出各種怪相和弊端,持續受到公眾的廣泛詬病,也引起代表委員的關注。
眾所周知,作為連結政府和企業的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承擔著服務咨詢、溝通協調等職能,在促進經濟發展、規范市場秩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運行中不斷出現的相關問題也日漸引起公眾注意。尤其是,部分本屬于民間性質的行業協會與“公權”模糊不清,在人員上與一些政府官員糾葛不斷,不僅讓社會公眾如鯁在喉,也模糊了協會的應有角色,對其健康運行和長遠發展構成種種明患和隱憂。
行業協會角色異化的弊端與危害不可小覷。一是由于職責邊界模糊不清,協會與公權部門形成“利益共同體”。曾經出現的某市場監管部門把指導的協會會費變成旅游福利的情況,既敗壞了部門形象,也損害了行業利益。二是人事安排上的“潛規則”盛行。家電類協會、醫藥類協會、快遞類協會、能源類協會……紛紛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退休官員擔任,這已成為社會公眾司空見慣的現象。“正是在這種見怪不怪之中,一些官員退而不休,不斷發揮‘余熱’,使原有的權力持續發酵。”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訪時說。
部分行業協會的角色異化,根源在于社會管理的錯位,以及與政府之間斬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系。某些行業協會因為有公權力庇佑,不僅能規避有關監管,也助長了亂收費謀利益的“底氣”。某些官員也樂享其成,把行業協會當成權力尋租的“自留地”,成為永不退休的“港灣”。
破除行業協會的角色異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權責明晰才能清除怪相,依法治理方能走上正軌。日前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明確強調,要深入推進政社分開,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這是中央堅定的改革決心,也是對社會關注的有力呼應。正本清源,回歸角色,在機構、人員、財務等環節上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行業協會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