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米線緣何難過“安全橋”?
米線是深受群眾喜愛的云南傳統食品,過橋米線更是風靡全國。但近年來,米線的衛生、質量問題屢屢被曝光,“黑心作坊”更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業內認為,在當今需求愈加旺盛、監管力度加大的情況下,米線仍難以走過“安全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地方性管理法規至今缺位。
據了解,米線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漿、發酵(或不發酵)、漿料蒸煮、擠壓成型和冷卻等工藝生產加工的鮮制品,保質期短,傳統上以手工作坊生產為主。隨著社會發展,米線生產企業周邊環境及衛生條件差,生產設備簡陋,管理參差不齊等問題成為食品安全、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昆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生產監督處處長陳柄旭介紹,根據《食品安全法》等相關規定,目前全市有5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正規鮮米線加工企業,另外有90多家小作坊與質監部門簽訂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質量安全承諾書”,從事鮮米線加工。
“隨著城市發展、旅游人數增加等,據不完全統計,昆明市米線的日消費量在300噸左右,但5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企業的一天的產量還不到100噸,小作坊生產了大部分所需米線。”陳炳旭說,一些違規使用添加劑、以次充好的“黑心作坊”也混雜其中。
為確保米線的食品安全,在加強小作坊的監管方面,除簽訂承諾書加強行業自律外,昆明質監、工商等部門不斷加大巡查、抽檢力度,對無照黑作坊進行嚴厲打擊。3年來,昆明市質檢部門先后取締米線“黑心作坊”上百家。
隨著監管和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大,鮮米線的抽檢合格率逐年上升,但細菌總數超標問題仍然突出。昆明市質監局今年5月抽檢發現,5家持證企業的米線產品基本合格,87個被抽檢小作坊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存在細菌總數超標問題。
“經過長期打擊,目前吊白塊、非法添加等質量問題有效遏制,但米線產品細菌總數超標問題仍然突出。”昆明市質監局副局長陳向明說,這反映出一些作坊的加工環境、運輸儲存環境仍然臟、亂、差,從業人員缺乏衛生防護,背后則是監管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地方性法規缺位。
記者了解到,《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本法制定。陳向明說,云南目前尚未出臺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僅僅通過對米線產品的抽檢難以確保每個批次的質量都合格,必須依法對米線作坊的生產工藝、過程進行常態化監管。
現在,監管小作坊的法規遲遲未出臺,執法依據有空白,處罰無法可依,一些小作坊利欲熏心違規生產,環境衛生、產品質量令人堪憂,“黑心作坊”還讓一些外地游客“談米線色變”。“應盡快出臺對食品加工生產小作坊的地方政策性法規。同時,質監部門今后將組織企業探索米線定量包裝銷售,避免運輸和售賣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陳向明說。(記者 吉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