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0年前,以當時的人力、畜力,如何將不規則的巨石破解成片狀,如何搬運就位;是什么人種,哪個族群,他們從哪里來,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他們又去了哪里?這在我國傳統史書甚至傳說中絕無只字片語,在我國北方地區也尚未有過同樣類型的遺址被發現。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從2010年開始就著手要解開阿敦喬魯遺址群這個“石頭迷宮”的“謎底”。
阿敦喬魯遺址群位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界山——阿拉套山脈中段的查干烏蘇山口南麓山前臺地草原,方圓7公里。“阿敦喬魯”,蒙古語意為“像馬群一樣的石頭”。遺址群的石棺及石柵所用石材,有的重逾1噸。
限于當地的氣候條件,發掘工作只能在每年的6月至9月進行。考古研究所率隊的叢德新說,今年的發掘工作已經收尾,待2013年夏季發掘工作仍將繼續。
叢德新說:“整個阿敦喬魯遺址群的核心,是一片長22.5米,寬18米的方形‘石城’(F1)。我們初步確認這是個祭祀遺址,它和其北側的F2、F3(尚未發掘)組成一個倒‘品’字形,F1至F3沿山勢而建,體現出當時曾依地形做過整體的設計,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叢德新說:“遺址群包括11處舉行某種儀式的石堆祭祀遺址(以F編號),60余座石柵墓(以SM編號),約30座石堆墓,出土文物包括少量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經過焚燒的人骨碎片,以及大蕓(即肉蓯蓉)等植物孢粉;依據取樣進行C14測定,年代距今3700~3900年。”
叢德新介紹,由F1向南約百米,分布有石柵墓和石堆墓。石柵墓有出露于地表約半米高的方形石圍,形似柵欄,中間為墓室;石堆墓則是在地表堆石封土,多為圓形,外無石圍。石柵墓以SM-9為最大,石圍長寬各為10米,高約半米。石圍內正中地表之下為石棺墓室,長約2米,寬約1米。
叢德新說,推論建墓之初,先向下挖出直徑約2米的大坑,再將高約1米的石板垂下形成石棺的四邊,接著將墓主下葬,然后再用三塊石板蓋住石棺,鋪上碎石土將墓坑填平。這些石柵墓石棺中所葬均為一人,石棺均為東西向,棺中只有殘碎的人骨遺存,人骨有焚燒痕跡,推論葬前應焚燒過;每個石棺中均有一個陶罐,年代久遠,均已殘碎成灰,偶有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