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箜篌資料圖
“且末箜篌很有名,但不要只放進博物館,若能編進舞蹈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就很好。”4月18日,在且末縣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文物調查數據誤差率抽樣檢測試點工作的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三普辦副主任張玉忠就保護箜篌談了自己的想法,該建議受到各位專家和且末縣領導的一致贊同。
據悉,自去年以來,且末縣就對開發箜篌下了一番苦功,先是制作復制品,后又用選用優質羊腸當琴弦,終于奏響了,但苦于技術和條件限制,難以復古,復制出的箜篌工藝較為粗糙,琴弦定音和定位成了最大難題。“箜篌上沒有定音紐,古人定音高的標準和固定辦法實在高超”。且末縣文體局黨支部書記楊延龍說,開發箜篌還需向專家借力。
據了解,箜篌為波斯語Cauk的音譯,亦為“空篌、坎候”等,它是一種古代撥弦樂器。1996年,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出土了兩件距今約2700年的木豎箜篌并創下吉尼斯之最,木質為本地產胡楊木,其均由三部分組成:音箱、頸、弦桿,在發音部位繃蓋獸皮,由木楔固定,23孔,底部有圓形孔洞。其中一件全長61.6厘米,另一件全長87.6厘米。目前,大的豎箜篌陳列在自治區博物館,小的在且末縣博物館,供游客參觀。
且末縣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齊森表示,近期將組織縣文工團和民間藝人編排有關箜篌的節目并大力推介。
據且末縣介紹,該縣就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已有設想,將在民俗方面大做文章。“打造托乎拉克莊園民族婚禮、飲食文化展演平臺,依托文化活動中心建立民俗藏品、工藝品展銷、民間歌舞演出廳,出版《且末歌舞文化》一書,錄制原生態歌舞藝術、包裝光碟并推廣銷售,編排精品非遺節目赴各地交流,建立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生態園或民間手工藝品、民間飲食制作展銷一條街等。”且末縣委書記朱新說,弘揚且末神韻,在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可將狼紋木雕盒與玉文化融合,獨辟蹊徑地開發玉器包裝等工藝。
來源: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通訊員 龔李義)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