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花氈點綴彩色大地。(圖片來源:新華社)
色彩是大自然對人類單調生活的恩賜,有了這些不同的顏色,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各種欣喜。當記者在托里縣烏雪特鄉(xiāng)見到被稱為“斯仁麻克”的哈薩克族傳統(tǒng)花氈時,那種將色彩自由搭配、無限想象的美麗畫卷,一下子撞入視線,使人的腦海片刻空白。那一瞬間,低頭吃草的牛群成了這華麗的畫面中,唯一的標點。
天生的藝術家
穆斯勒姆江說,制作花氈選用的羊毛是過冬的羊在春夏新長出來的毛。這是因為春天草好,羊吃的營養(yǎng)好,所以春天長出的毛就特別好,一直到夏天快結束的時候,就將這批最好的毛剪下來。
剪下來的羊毛必須按不同的顏色和質量進行分類。將上好的羊毛放進開水鍋里煮,水的溫度要一直很高,這樣做可以煮干凈羊毛,煮三四個小時后就可以撈出來曬干。煮好的羊毛攤在大張的皮革上,幾個人圍坐一圈,用細柳、木條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勻地平鋪在芨芨草簾上,灑上水,形成氈狀。
然后卷起簾子用羊毛繩捆緊,套一條帶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腳踢或踩,經過約2-3小時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氈子樣后解開,去掉芨芨草簾,再把生氈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勁搓壓,搓壓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搟完整張氈子,使之成為熟氈。
最后灑上熱水,沖掉渣滓及沙土,還有就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晾干后便成為了緊實的氈子,這種氈子便是做花氈的主要原料。
做花氈要求首先要有質量較好的氈子,其次是要有好的手藝和耐心,將各種花紋和圖案縫制在氈子上。“花氈上各種顏色圖案的氈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來的,花氈上的圖案是哈薩克族婦女自己設計的,她們沒有樣本和圖紙,所有的花紋和圖案都在她們的腦子里,而且,所有經她們做出來的花氈顏色和圖案都不一樣。”穆斯勒姆江說。
這真是哈薩克族婦女的一種天賦。許多哈薩克族婦女沒有文化或者是只念過幾年書,但她們做起花氈來,卻像經驗豐富的專家,拿起筆來就可以勾畫出圖案,拿起針來就可以縫制出美麗的花紋。
將花紋染好之后,就要根據情況在原先的氈子上將它們用針縫上去,這樣一個花氈基本上就成功了。
美的追求
從小穆斯勒姆江就在母親的帶領下學習制作花氈,現在她已經帶出了四十多個徒弟,分布在塔城地區(qū)各個縣市。這對于這門手藝的傳承非常重要,穆斯勒姆江也非常自豪。
她還在熱衷于收集哈薩克族曾經非常普遍的生活用具,在她不大的房間里,堆滿了包括馬鞭子、銀馬鞍,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物品。“現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這些是什么,我這樣做就是想讓上代人的記憶能流傳下去。”穆斯勒姆江說。
在托里縣城,一位名叫瑪海的哈薩克族婦女告訴記者,由于地區(qū)和部落的不同,花氈的形式和圖案也不完全一樣。其質量也不完全一樣,精美的花氈取決于原料質量,最上等的羊毛應是秋季羊羔毛,其質地細膩,柔軟,富有彈性。
在搟制和縫制過程中也十分講究和精細。如嫁妝花氈,不僅做工精細,而且還用金線縫制,圖案細,花枝多,含有祝福新婚夫婦多子多福的意思。在這小小的花氈里,包含了哈薩克族人對美的追求,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贊美。那些看似不經意間的一筆,或許就是幾千年的故事。
哈薩克族花氈如今已被列入自治區(qū)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這兩位都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族花氈的傳承人,她們帶出來的徒弟,現在都在不同的地方繼續(xù)將這門美麗而又古老的手藝傳承著。
穆斯勒姆江是托里縣烏雪特鄉(xiāng)一位普通婦女,但是她制作花氈的手藝卻是遠近聞名。她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大小不一,花紋各異的花氈,那些顏色搭配得恰如其分,而且異乎尋常的美麗。
今年56歲的穆斯勒姆江一直在沿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制作花氈,她說自己制作花氈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夏季是制作花氈的旺季。
集體智慧
幾乎每個哈薩克族婦女都是制作花氈的能手,她們坐在一起,你幫我打羊毛,我?guī)湍隳砭€,如果誰家要做花氈,大家都來幫忙,按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大小的花氈,大的有20-30平方米,小的只有2-3平方米。所以一張花氈的誕生,既是制集體智慧的成果,又是團結互助的結晶。傾注了她們的心血,同時,也顯示出了她們的智慧。
在穆斯勒姆江眼里,那些奇特的花紋和圖案是屬于大自然的,是哈薩克族人為了感謝大自然而在腦海中的遐想。“這些圖案,很多是草葉子的變幻,按照草葉子的脈絡而畫的,還有的就是羊角、小鳥等動物,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這些圖案沒有固定模式,也沒有樣式,只靠哈薩克族婦女代代相傳,大腦記憶。”
穆斯勒姆江介紹說,哈薩克族人請客、結婚都要使用花氈,而且假如在轉場過程中,遇見自己特別喜歡的花氈,牧民們會用駱駝和馬來交換,好的花氈值兩三匹馬。 千年歷史
托里縣文化館一位常年參與花氈技藝搶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花氈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古老而漫長的歷史過程。漢朝遠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在《黃鵠歌》以“旃為墻”的唱詞中,就提到了“旃”,就是指氈子,這說明哈薩克族的氈子在氈房中的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同時,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巖畫,也證明氈子的歷史悠久。隨著氈子的出現及生產的發(fā)展和生活的需要,哈薩克族的花氈便應運產生,經過無數代哈薩克族人天才般的藝術創(chuàng)造,花氈的品種越來越多,圖樣花紋也越來越豐富,花氈制作也越來越精美,用途也越來越廣,花氈已成為哈薩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藝品和生活用品了。
托里縣一位赫赫有名的花氈制作者——穆斯勒姆江說,花氈哈薩克族語叫“斯爾瑪克”,以制作精美,別具風格而享有聲譽。花氈的原料有羊毛、羊毛線、彩色布、線等。
哈薩克族婦女基本制作三種花氈,一種是將彩色的布剪成圖案,用羊毛線縫制在白色的氈子上;另一種是把氈子染成五顏六色拼成各種圖案,再用羊毛線縫起來;還有一種是用彩色氈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濃郁特色的圖案,再一針一線縫起來。
來源:新華網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