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國家食藥總局)機構改革“三定”方案公布,增設三個司局監管食品安全。16日,國家食藥總局相關負責人員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集體亮相,解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新格局。
形成相對集中統一、主輔分明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新設立的三個司局分別為食品安全監管一司、食品安全監管二司、食品安全監管三司,分別掌握分析生產環節食品安全形勢、流通消費環節食品安全形勢、預測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督促下級行政機關嚴格依法實施行政許可、履行監督管理責任。
國家食藥總局綜合司負責人孫梅君指出,“三定”方案從大的方面解決了多頭監管體制不順的問題,形成了相對集中統一、主輔分明的模式,堅決避免再出現同一個事情多個部門管或者都不管的現象。當然,體制改革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實現食品安全的長治久安,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
“食品安全涉及面很廣,不可能一個部門包打天下,還需要其他部門相互配合,各負其責。”她說,“三定”方案相對過去分段監管、分頭監管造成的體制弊端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前社會上詬病很多的,比如部門之間職責不清、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的問題,這次監管執法環節從五個減少到兩個,解決了體制上的最大的弊端。但目前仍然有若干個部門負責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工作。
記者了解到,“三定”方案中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標準仍然由衛計部門負責;進口食品、包裝材料等仍由質檢總局負責;對于消費欺詐的行為,依然由工商總局來查處;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由公安部門來承擔。
“整合到一個部門是體系上的進步 , 但 不 可 能 解 決 散 、 小 、 多局面。”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的食品產業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走了別的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別人在相當長時期內依次遇到、逐步解決的諸多問題,在中國短時間內聚集并顯現出來。
他認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由于食品生產經營領域的小企業在促進社會就業、方便群眾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關部門宜對“游擊隊”群體加強監管規范,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等形式,引導小企業共同構建食品安全體系。
五類無證經營形式是食品安全問題高發領域
“街頭小吃攤點、前店后廠、不符合標準的小飯店、農村家庭聚餐、保健食品等五類無證經營形式,是食品安全問題的高發領域。”一位地方藥監局官員告訴記者,目前中央無統一的監管辦法,地方政府也遲遲不出臺政策,令監管部門無所適從。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共有食品生產企業40多萬家、食品經營主體323萬家。業內人士指出,這些企業多數規模偏小、流程工藝簡單、經營比較分散,對事關食品安全的生產、防范環節重視不夠。加上基層執法人員嚴重不足、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從而使這些小企業成為保障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