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羅昌平在其微信公共賬號中發文稱,“只是個案突破”。
事實上,近來不少貪官落馬,無不具有“偶發性”,艷照、名表、情婦、房產證、身份證等諸如此類導火索并不鮮見。
在抽樣數據中,15.8%的網民認為實名舉報,讓官員接受公眾監督是防止腐敗的有效手段。網民“樂百事_BEN”認為,劉鐵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也不會是最大的一個。靠人民監督才是正道。”
但是,網民“卓超兒”也表達了靠公眾反腐的“隱憂”,“如果捉老虎、拍蒼蠅這樣的風險活兒,都讓民眾監督來做,反腐只能永遠任重著,道遠著。劉鐵男落馬,遠不值得歡呼雀躍,但倘以此推進反腐肅貪的法治進程,則國家幸甚,民眾幸甚。”
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郎佩娟看來,并不對立。
“網絡對官員的監督,并非偶發,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郎佩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公權力要接受公民的監督這種意識逐漸樹立起來了,老百姓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反過來,隨著官方回應網絡監督的案件越來越多,還會不斷地去推進公權力的規范運用,提高廣大民眾的民主監督的意識。
“整個輿論監督環境是往積極的方向在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看到問題,一些部門有的時候還是害怕,還是回避,還是遮遮掩掩。”(李麗張輝 俞積 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