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代表觀點摘錄
遲福林(中改院院長)
政府主導型增長方式不能固化為“中國模式”。值得注意的傾向是,把中國30年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因于“政府主導”,把“政府主導”作為“中國模式”的要件,甚至等同于“中國模式”。從現實來看,把政府主導等同于“中國模式”有可能誤導改革,耽誤改革。
走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重在推進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多數人能夠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市場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資源環境可持續;使政府能夠以公共服務為中心。這就需要在“消費主導、民富優先、綠色增長、市場導向、政府轉型”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
中國快速發展引起了全世界熱烈議論。一部分論者認為存在“中國模式”,而且依靠這樣的模式,中國將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客觀 地看 , 并 沒 有 所 謂 的 “ 中 國模式”。當前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是一個雙重性的體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既可以成熟起來成為完善的、能夠實現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也不能排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強勢政府不是中國成功的根源。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能夠創造如此優異成績的原因,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有一個強勢政府,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從歷史來看,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國政府也是強勢政府,可是結果有目共睹。強勢政府付出的高額成本和產生的消極影響正在顯現。
中國改革還有許多大關沒有過。中國現行的經濟體制實際上是一種既包括新的市場經濟因素,又包括舊的管制經濟因素,形成半管制經濟半市場經濟的格局,既可以前進到較為完善的能夠實現社會公正、共同富裕的市場經濟,也可以退回到管制經濟的狀態。為此,需要采取堅定而實質的步驟推進改革。
改革要有頂層設計。頂層設計首先是設計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市場經濟?是能夠實現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的、法治的市場經濟?還是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設計政府在這個經濟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應該做的事是市場做不來的事,也就是說市場失靈的事由政府做,公共產品的提供由政府做。
盧中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政府與市場作用再思考。第一,企業和市場仍是經濟轉型主體;第二,政府應推進市場制度創新,加強風險監管;第三,完善市場信息和準入規則,維護競爭秩序;第四,大幅減少微觀干預,強化公益性規制;第五,慎用部門性產業政策,加強普適性政策;第六,主動引導和接受社會監督,鼓勵各界廣泛參與,凝聚改革和轉型共識。
政府轉型:“閑不住的手”應當在哪兒閑不住?第一,由市場上的運動員轉為設計師、監管者和裁判員;第二,由一般經濟建設領域轉向社會和生態建設領域;第三,由注重縮小經濟差距轉向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大體均等;第四,由注重賬面財富積累轉向注重真實福利水平提高;第五,由注重物質資本投入轉向優先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創新。
汪玉凱(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的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自身的轉型,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破除自身利益。首先要從理念上破除政府可以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思維;二是明確界定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邊界,把政府作為嚴格限制在公共領域;三是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減少行政審批,公開官員財產、降低行政成本,廢除各種特權;四是改善公共政策,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和公正;五是提高政府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加強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和制約。
劉尚希(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
中國過去30年主要是推進經濟改革,現在應當進入到以社會改革為重點的階段。在社會改革基礎之上推進政治改革,這是中國改革的合理順序。社會改革的重點是推進社會平等,建立社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機制,最終達到“政府約束資本,社會約束政府”的狀態。當前社會體制改革應從兩個方面重點加強:一個是加快推進城鄉改革;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共產權制度。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