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網昨天的“今日談”——《事業單位改革:鐵飯碗還能捧多久》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再次說明“事業單位改革”這個特殊話題“樹大招風”。在我們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打量一下“事業單位改革”這個嚴肅話題的時候,公平這個關鍵詞總是會不斷地跳出來,吸引著視線、引發著思考。事業單位從誕生至今,似乎一直自覺不自覺地在多種層面上影響著社會公平的面貌……
中國的事業單位覆蓋著廣泛的社會領域,承擔著部分管理職能、部分市場功能和幾乎全部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所以事業單位改革意味著社會眾多領域的根本性變化。在今天的中國,70%以上的科研人員、95%以上的教師和醫生,相當比例的傳媒、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事業,各種社團群團組織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資舉辦的各類事業單位,其經費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30%以上。這首先就意味著事業單位改革將涉及最廣泛的階層和行業。
而當前社會上各種焦點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改革舉措,相當數量涉及的都是事業單位。比如當前新“三座大山”中的醫療和教育問題都是事業單位過度市場化造成的。也正因為如此,教育改革、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等等都和事業單位改革休戚相關。事業單位改革在進行過程中,又將不可避免地和這些行業、這些問題、這些改革一一遭遇,并將在與其互動中相互對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內部公平
雙軌制,一條叫做編制的分割線
在廣大事業單位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勞動卻享受著更低的待遇,他們的名字叫做編外人員。編外人員在改革開放年代僵化的人事制度松動之后出現,隨著新世紀國家人事制度的“聘用制”改革而壯大,但直到今天,他們依然處于尷尬的地位,承受著體制內人員和社會人員的復雜目光。
一方面,在就業日益困難的現實中,他們擠進了那些福利待遇更優厚、社會地位更高的單位,進出著高墻大院,有著穩定的收入,享受著“墻外人”的羨慕眼光;但在單位內部,與那些擁有正規編制、享受體制帶來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而言,他們又相對較難獲得權力資源,政治、經濟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員工,獨自品嘗著“二等公民”的感覺。在廣大事業單位內部,雙軌制用工往往導致同工不同酬的狀況——有的單位甚至用一份編制內員工的錢去養活三到四個編外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