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洪才在查看自己編寫的普什圖語教材
近日,一位老人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車洪才,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編纂的《普什圖語漢語詞典》將要出版。36年的時間,車洪才最終完成了一項國家任務。然而,除了編纂者,已經沒有人還記得有這樣一項國家任務了。這項國家任務始于1975年的全國辭書會議;1978年,受命的商務印書館將它委托給了車洪才,然而直到2012年車洪才將他和張敏共同編纂的200多萬字的《普什圖語漢語詞典》交付商務印書館的時候,那里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曾經國家還有這樣一項工作。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獲悉,車洪才參與編纂的《普什圖語漢語詞典》將于今年出版。“回顧我幾十年來走過的道路,我只是被裹挾在歷史的潮流中,受我所處的大小環境形勢變化所支配。”車洪才如此描述自己的人生軌跡。車洪才說,如今終生宿愿已完成。
進展
今年人們才知道 車洪才的國家任務
車洪才生于1936年。中年時,他接下普什圖語的詞典編纂任務,伏案36年,其間無名。直到2014年,已過古稀的車洪才,因為他和他的國家任務,被公眾熟知。
2012年的4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車洪才將他和張敏共同編纂的200萬字《普什圖語漢語詞典》交付商務印書館。車洪才記得,那一天帶著這本辭書的部分樣稿到印書館時,接待他的工作人員也一時沒有明白眼前這位老人和他所編纂的普什圖語字典是什么。
隨后的時間,車洪才與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多次溝通。編輯讓他放心,詞典已經通過選題。
2013年6月,車洪才和另一位詞典編纂者張敏陸續補充一些新的詞條,此外,他還將自己編纂詞典時使用的普什圖語軟件刻入光盤,一并交付給商務印書館。
詞典出版的合同簽訂時,當年參與過一段時間編輯工作的宋強民已經去世。輾轉取得對方家屬的委托書后,車洪才代曾經的同伴簽下合同。
車洪才看到過一次排版的樣本,但他一眼發現順序顛倒了。由于普什圖語書寫順序從右往左,排版和印刷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
“這本詞典正在編寫中,爭取能在今年年底出版面世。”商務印書館外語室主任崔燕告訴北青報記者,詞典字數在200多萬字左右,屬于中型詞典,將一冊付印。按照合同簽訂的規定,車洪才獲得每千字80元的稿費。
“幾十年都過去了,書現在能夠出來,他的工作也算結束了。”車洪才的妻子學平說。
為編纂詞典,車洪才幾年前開始跟著兒子學會了用電腦,如今電腦出現一般的小毛病,78歲的車洪才也能自己動手解決。
“現在上網看新聞,查資料。”車洪才對北青報記者說這番話時,妻子學平在一旁笑著補充,“他還可以上網購物。”
記者獲悉,車洪才和他的搭檔張敏又接下《普什圖語漢語——漢語普什圖語精選詞典》的編纂工作。
老人36年后來交稿
編輯人員一時沒聽明白
在1978年接下國家交給他的詞典編纂任務時,車洪才已近中年。
任務時間跨度近36年,中間經歷中斷,又被車洪才再度重啟。
2012年,詞典編纂任務初步完成。這年4月,車洪才帶著打印好的詞典編寫過程、體例說明、幾頁已排好版的樣稿以及主編人的簡歷,獨身一人乘坐公交,從中國傳媒大學的家中出發,經兩次換乘,來到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務印書館。
他推門進入,卻不知道該找誰。
“你來這里干什么?”門衛問。車洪才答,“我要出一本書。”得知車洪才要出的書是外文類,門衛建議他前往外文室。這是車洪才在1978年以后,第一次來到商務印書館。
其間走錯一次門,等車洪才尋對位置,編輯室一位小姑娘接待了他。車洪才說,要出一本《普什圖語漢語詞典》。對方一時沒有聽明白。在聽車洪才提到詞典的字數是200多萬字后,小姑娘起身叫來編輯室主任。
“這是國家交給我的任務,我現在來交稿。”車洪才將帶來的材料一并交給聞訊趕來的編輯室主任,兩人交談了約30分鐘,這位主任當場表示,會認真研討車洪才帶來的材料。
在闡述編寫過程的材料中,車洪才提到詞典經過商務印書館立項。商務印書館的工作人員隨后在館內資料室查詢,組織編寫《普什圖語漢語詞典》的任務記錄的確在檔,時間是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