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民戴口罩出行(12月11日攝,拼版照片)。近日,海口市遭遇霧霾天氣。據市環保局監測,12月10日、11日海口空氣質量指數達中度污染,部分監測點甚至達到重度污染。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今年冬季,各地持續出現霧霾,人們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度高于以往,隨之各種傍“霾”產品也迅速走紅。
記者搜索淘寶網發現,“PM2.5”相關產品已達42695款,月銷售額高達45656600元,甚至不少店鋪的產品已月銷過萬件。
其中賣得最多的要算是口罩,銷量最好的一家店鋪中,普通款PM2.5口罩月銷量就達61272件。該店店主說,好多顧客基本上都是成盒購買,很少有人單買一兩只。
除了那些聽起來還算靠譜的口罩、凈化器等產品外,記者還發現了不少打著“除霾”噱頭的產品。
今年有商家推出了手持或掛脖的“電子口罩”,實為隨身攜帶的負離子機,可以隨時釋放出負離子,在臉部及胸部周圍形成所謂的“屏障”。這款產品賣得最火的一家月銷量達28件,成交額2772元。
另外,如含凈化器的電腦音箱和機箱、防PM2.5鼻塞、除PM2.5綠植也趁著“霾”汰天而走紅,這些產品月銷售額達1549362元。
除了外用產品傍概念,內服保健品也沒少,枇杷花、羅漢果、桐桔梗、何首烏、茉莉花……各種保健類茶品都被打上了“PM2.5克星”的稱號,這類產品的總銷售額達939470元。
對于“防霾神器”的功效,有人信,有人不信。住在蘭州市的李軍提出疑問:“一戴PM2.5口罩,眼鏡片就全模糊了,這說明口罩跟臉不貼合、有漏縫。既漏縫,霧霾就會鉆進去,又怎么防霧霾呢?”
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介紹,絕大多數號稱能夠防PM2.5的護具都有“炒作”嫌疑。
以最近廣受熱捧的“神器”空氣凈化器為例,商家夸大凈化效果及使用壽命的情況比較嚴重。宋廣生表示,國家針對空氣凈化器的標準目前只有一個,即GB/T18801-2008空氣凈化器標準。它在空氣凈化器的安全和性能上有部分規定,但對于適用面積等一些重要指標的規定還不夠細致,在這種情況下,產品質量難免參差不齊。
對于市民使用各種防霾“神器”,有專家認為,心理作用更大一些;真要減小霧霾侵害,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功能是關鍵。建議市民在霧霾天應減少外出、減少鍛煉;外出后,應該及時清洗裸露皮膚,如面部、頸部等。另外,吃一些保健品,也能起到不錯的防控效果。如百合、冰糖、雪梨這些食物,具有清肺補氣、潤肺止咳的功效。另外,中醫認為,多吃木耳可以吸附腸道和體內有害物質,有助于排毒。中午和下午,喝杯羅漢果茶,也有助于清除呼吸道的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