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文章網上多次轉載標題改變
北青報記者以“PM2.5”、“鮮肺”、“黑肺”、“復旦宋偉民”等關鍵詞搜索發現,多篇相關報道都來自于10月25日中國新聞網健康頻道的一篇報道,報道稱廣州一藥企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共同合作完成的防治PM2.5傷害研究項目成果公之于眾,該成果提供的藥效學實驗依據直接推進了我國防治PM2.5人體傷害的研究進展”。
報道還稱,該藥企的兩種藥物對PM2.5肺部損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文章被轉載時題目有所改變,有的題目是“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敲警鐘,霧霾致國民健康亮紅燈”。
在該篇報道中提到,“項目組歷時5個月,使用大流量采樣器在上海徐匯區非工業區采用玻璃纖維濾紙采集大氣細顆粒物PM2.5制成顆粒物懸濁液,對實驗大鼠氣管滴注PM2.5懸濁液,建立肺損傷模型并觀測不同對照組的體征、肺重比、各項關鍵生化指標以及鼠肺損傷程度?!?/p>
此外,報道中還出現了復旦宋偉民教授的說法,“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宋偉民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PM2.5顆粒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藥物成本和時間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徹底消除的難度大大增加,幾乎無逆轉可能?!?/p>
澄清
鼠肺取出后實驗 并非呼吸空氣
昨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宋偉民教授通過復旦大學新聞中心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從來沒有做過大鼠吸入導致肺部變黑的實驗。
他解釋了實驗的實際過程:將空氣中的PM2.5收集在濾膜上,然后用超聲振蕩將濾膜上收集到的PM2.5變成懸濁液,然后將懸濁液直接滴注在實驗大鼠的肺上,此前肺已被從解剖過的大鼠體內取出。濃度是日常狀態下PM2.5濃度的上千倍甚至上萬倍的懸濁液,在6天內分3次滴注完成,此時大鼠肺部在空氣中變黑。
宋偉民否認曾說過“不可逆轉”的話。復旦大學新聞中心人員表示,上述中新網原文報道中,“氣管”若是“器官”的話,對實驗描述并無大的出入,但是微博沒有說明實驗條件,容易導致實驗被誤讀?!办F霾6天鮮肺變黑肺”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昨日,文章中涉及藥企的負責人盧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找到宋教授,在其原來做對比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兩組被試:讓被試大鼠服用兩種藥物看看預防效果及治療效果。
宋偉民方面表示,做對比實驗并非和藥企合作。所用藥物不僅有該企業的,還有其他多種藥物,均從市場購買,并非藥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