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三:假貨水貨,魚目混珠
低價商品中,也不乏品質存疑的假貨、水貨魚目混珠。去年“雙十一”,就有不少網購了“花王”紙尿褲的家長們通過微博等多種渠道控訴維權,反映孩子用了網購的“花王”紙尿褲,出現紅屁股、水狀皰疹潰爛的癥狀。
以次充好的現象更容易發生在“山寨”流行的電子數碼產品領域,長沙某高校大學生王予明告訴記者,他“雙十一”網購的某知名品牌無線鼠標,用了半年后無線接收器丟了,想在當地找售后配,卻被告知是仿品。“這樣的商品賣家‘雙十一’這天賣了數千件,恐怕大多消費者都被蒙在鼓里。”王予明說。
陷阱四:商品低價,運費“坑人”
“價格戰”之余,消費者往往不太在意的網購運費其實也暗藏著“貓膩”。有不少消費者爆料稱,促銷商品很低價,運費卻是“天價”。
“買了一套沙發,價格挺便宜,郵費當時付了200元。沒過幾天,物流卻打電話來讓我去郊區一個地點自提,否則送貨上門要加價300元。我一個人怎么可能搬得動沙發?咬咬牙只好多花300元。”長沙的何女士告訴記者,大件物品的物流費用并不高,但快遞費用卻不便宜,商家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運費變為另一個“盈利空間”。
陷阱五:“雙十一”最低,只是傳說
“都說‘雙十一’全年最低價,可事實卻不是如此。”網民劉女士告訴記者,去年的“雙十一”,天貓一家服裝店聲稱“不定時漲價”“越早買越便宜”,她做足功課,甚至為了搶到低價,11日凌晨特意起床“秒殺”,終于以“年度最低價”購買了上千元冬裝。
“雙十一”過后幾日,賣家果然恢復了原價,劉女士很得意。卻不想,沒過幾天,賣家將價格調到了更低。更讓人惱火的是,不久之后的“雙十二”、圣誕節、元旦節,價格又一再突破“新低”,劉女士徹底覺得自己上了當:“‘雙十一’最低,只是個傳說。” (記者謝櫻、袁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