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易延友
因“強奸陪酒女危害小”言論引眾怒
其學生稱:“這符合他一貫的風格”
7月16日,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中心主任易延友教授因“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的言論引發網絡軒然大波。這個“妄想聞達于法律江湖”的學者迅速成為熱門人物。
豈料一天后,個性“狷傲”的易延友居然道歉了,隨后他在微博世界中沉默,也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相比此前的“萬條罵”,道歉收獲了網友7100多個“贊”。近日,他的幾位朋友和學生向記者還原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易延友。
“替李天一的辯護律師說幾句:無罪辯護是他的權利……另外,即便是強奸,強奸陪酒女也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7月16日,易延友的“辯護詞”引發了眾怒。
這個自詡“茍全性命于風險社會,妄想聞達于法律江湖”的學者,成了眾矢之的。
好友批評
易延友的觀點確有問題
易延友本人曾對微博的最后一句做出修正,“強奸良家婦女比強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
但這樣的解釋反而越描越黑。在唐慧案律師徐利平看來,易延友言論所涉學術問題不適合在微博上討論,他的措辭方式也表達不清。而易延友的修正,似乎“有挑逗的意味”,“除了陪酒女,索性把陪舞女、三陪女、妓女也加上”。
網友一片聲討中,呼吁將易延友清出法律界、學術界的聲音大有人在。除了少數學者、律師,應者寥寥無幾。
易延友的好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曾呼吁,人們應理性討論此事,但何兵也不贊同,“你(易延友)這觀點確實有問題。”
批評聲仍然不絕。16日下午,易延友曾按捺不住怒氣,微博回擊,“看了一下評論,不堪入目。網絡就是網絡,不能奢望可以成為理性對話的公共平臺。”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馬云鵬,在讀研時曾是易延友的學生,此言論一出,馬云鵬沒有感到特別意外,“符合他一貫的風格”。
學生印象
他才氣逼人自信狷傲
“我上過他的刑事訴訟法課程,當時是接近200人的大課堂”。馬云鵬印象最深的是易延友的“敢于直言”。“清華法學院本來就有許多說話比較直的老師,而易教授還是一位很有才的年輕學者,比較受學生歡迎”。
翻開易延友的履歷,1992-2002年,易延友在中國政法大學先后取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2001-2002年,易延友還取得了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從學歷上看是純正的法學科班生。2003年,易延友進入清華大學任教。
另一名學生吳清(化名)說,易延友“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對名不副實的權威常常嗤之以鼻的”。
2001年,易延友還在讀博士,就出版了《沉默的自由》一書。2年后,他又出版了《刑事訴訟法(第一版)》,他自己為書作序。當時,《檢察日報》高度評價了此書:“易延友博士的這一力作的價值,不僅在于以叛逆教科書的形象打破了傳統書本的體例,更在于實踐了法學教育中‘理念為重’的觀點。”
此后,易延友自我感覺更加良好:“觀法學界之教材,有如世界上之女子,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在學生看來,易延友是很嚴謹的人,他要求學生不望文生義,不追求時髦詞匯,要知道每個專業詞語的來龍去脈。易延友也沒有刻意地自我裝飾,“他很樸實的。”易延友的朋友、律師伍雷也有同感,“他的辦公室隨意放著一雙運動鞋,屋內書山書海一片凌亂。”
在課堂上,馬云鵬也感受過易延友的說話風格。“相對來說,搞法律的人思維沒有特別多的顧忌,易教授看問題比較透徹,常常提出比較尖銳的觀點,更容易引起學生課后對他的討論。”
和微博上評論“李天一案”一樣,易延友在課堂上也常常穿插社會熱點案件,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學生討論。在馬云鵬看來,這是他不拘泥于課本的靈活講授方式,“他說話比較幽默,周圍的同學都挺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