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坐飛機,我都會裝得淡定自如。但其實,我有“恐飛癥”:只有感受到飛機平穩落到跑道,我那顆懸著的心才會落下來。
我不得不自我安慰,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統計,每120萬個航班僅一個航班會出事。但意外還是會發生。最近,韓亞航空一架波音777客機在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降落時失事,機上291名乘客中有182人受傷,3人遇難。
這次飛機事故發生后,身邊的朋友又開始討論一個話題:“飛機上最安全的座位在哪里?”作為“飛機座位選擇焦慮癥”患者,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
一場模擬客機墜毀的實驗,或許會讓我解開謎團。2012年,美國探索頻道花費100萬英鎊,進行了這場實驗。除了乘客是氣墊人,整個墜毀過程都是真實的。飛機內的攝像頭記錄下機艙內的一切,地面上的鏡頭全程錄像,甚至飛行員的頭盔上也有攝像頭。
實驗中,55歲的飛行員詹姆斯·斯洛克姆駕駛著一架波音727客機在墨西哥索諾蘭沙漠上空飛行。就在飛機離地面還有2500英尺的時候,這位老飛行員迅速跳傘。緊接著,飛機在低空中快速下降,最終跌落在沙漠上,摔成了三塊。
由于受到猛烈撞擊,行李架散開,氧氣面罩也落了下來。氣墊人朝著前排座椅撞去,又迅速被彈回椅背。黃沙涌進機艙,一切變得模糊不清。
在這次碰撞實驗中,專家預測有大概78%的乘客可能生存。不過,由于機鼻率先著地,坐在頭等艙的乘客們很難生存,而坐在最后排的乘客生存機會最大。
這是否就是我想找的答案:坐在飛機后排最安全?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力學博士賴姜否認了我的推測。他指出,一般情況下,飛機與地面發生碰撞,首先接觸地面的是機頭。不過,機翼和機身的連接處也不太安全:“機頭后面的部分,由于慣性以及本身的動能和動量,整個機身將會產生很大的彎矩。飛機與地面碰撞時,一般容易發生飛機從機身中部斷裂”。同時,由于機身中段恰恰也放置著油箱,如果墜機時還有剩余燃油,爆炸也將在這里發生。比如,2011年伊春空難,就是機身中部發生斷裂,飛機起火燃燒。
可是,這位力學博士還是無法告訴我,究竟何處才是飛機的最安全位置。他反復強調:“這只是純理論的定性分析。要知道,飛機跟地面發生碰撞時會產生各種姿態,無法預測。”
現實總會以不可預知的方式,向人們呈現殘酷的一面。韓亞航空事故中,飛機尾翼撞到機場防波堤,機尾著地,沖出了跑道。而坐在飛機尾部的乘客,受到的沖擊比較大。這與探索頻道模擬墜機實驗的結論,恰好相反。
2008年,格林威治大學消防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加利亞教授,研究了超過100起墜機事件,并訪問數十位空難生還者。他發現,在飛機起火燃燒時,距離緊急出口兩排至五排座位之內的乘客,生還幾率高于平均幾率。不過,加利亞的研究重點不在于飛機座位安全,而是飛機火災逃生。他指出距離逃生門越近,越容易在飛機發生火災時逃出去。
至今看來,“飛機座位安全決定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坊間傳聞。這未免也讓我沮喪,難道一旦飛上天,就只能把性命交給上帝嗎?
事實上,有不少安全專家提醒人們,防患于未然。在等待起飛時,與其無聊地翻看雜志,不如仔細閱讀安全須知,弄清楚救生衣放在哪里,找到離自己位置最近的安全出口。一旦遇到空難,在最后的黃金90秒里,要抓住機會,奮力逃生。據報道,在這次韓亞航空事故發生后,有乘客拿著隨身行李和iPad,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人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還提著兩瓶盒裝免稅酒。
回到那個模擬墜機實驗,它有一個重要結論:當客機機鼻著地墜毀時,頭部支撐著前排座位的乘客生存幾率較大。至于沒有系安全帶的乘客,幾乎是毫無懸念地當場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