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多份簡歷、筆試和面試不超過10次、求職三個多月,至今還沒簽約……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達到699萬,招聘崗位卻比往年下降15%,一漲一落使得2013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年”。
盡管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通知,要求拓寬就業渠道,大力促進就業公平。然而,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學校、性別、疾患等規定,仍讓部分大學生感到,這些花樣百出的就業門檻令人心憂。
是用人單位太挑剔還是大學生求職要求高?
四處散發的求職簡歷,一雙雙渴求用人單位簽約的眼神,排著長隊只為遞上自己的簡歷……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大學生招聘會現場,擁擠程度如同春運時的火車站。
在太陽底下排了近1小時,江西師范大學化學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易鋒才進場。“我參加了十幾場高校專場招聘會,提交了110多份簡歷,得到的筆試和面試機會加起來不超過10次。”
“2013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為歷史最高,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上海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錢靜峰說,“一畢業就失業”的氛圍籠罩著職場新人。
一份針對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本科畢業生為35%。
是用人單位變得挑剔了,還是大學生的就職要求變高?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相比2001年的114萬大學畢業生,12年的時間人數漲了7倍,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與此相對應,受國際經濟形勢和貿易摩擦、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影響,就業崗位數量逐年減少。“現在光伏產業進入寒冬,不少企業的招聘也處于半停滯狀態。”武漢市人才市場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外貿、金融、制造等行業招聘人數也下降了兩三成。
一面是找不到工作,一邊企業卻找不到合意的人才。合肥一家私營模具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這幾年一直沒有招到合意的技術人員,月薪4500元左右,本科、大專都不愿意來,現在只招到一個中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