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消息是,1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2015年要將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有評論認為,這是國家給能源消費劃出了消費紅線,今后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要被嚴格控制。再往下傳導的效應是,高能耗的重化工產業也將遭遇能源瓶頸。
如何實現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戴彥德給出的建議是,首先,中央要給出能源結構調整的時間表。尤其要明確,在能源結構中不能再“一煤獨大”,要實現煤炭、油氣、核能和清潔能源各占1/3,三分天下的比例。其次,要對現有產業進行節能改造,提高能效,減少排放。
在馬軍看來,當務之急是,頻頻受灰霾天侵襲的這些地區,應該緊急核算出自己區域內的納污容量,以此來評價未來還能不能再上重化工類的項目。比如,華北地區,煤炭消費量已經高達10億噸,究竟還有沒有環境容量再容納新的鋼鐵、水泥項目?再有,鑒于空氣污染的區域特征,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在審批新的重化工項目時,應該從整個區域的環境來考慮。
近年來,重化工產業如脫韁野馬般的發展,原因在于,一個重化工項目能拉動的GDP效果明顯。楊富強則希望,地方官員要換個思路想問題,一個鋼鐵廠,短期內可能會給GDP的增速添加砝碼,但是從長遠看,如果環境嚴重污染,為了應對灰霾,汽車要停駛,工廠要停工,甚至社會還要支付高昂的醫療成本。總體來看,為環境埋單的費用要遠遠高于幾個重化工項目拉動的GDP。
周宏春說,過去我們認為的現代化就是滿街跑汽車,大型工廠煙囪林立,時至今日,當我們連清潔的空氣都呼吸不了時,必須重新思考什么是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