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天數多達半月
不少網友抱怨,今年1月的31天里,幾乎難覓藍天的蹤影。市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張明英查閱記錄后告訴記者,這個1月份,本市一共遭遇了25天霧霾日,相比常年的平均數12天,整整多出了13天。這25個霧霾日里,有23天是輕霧,2天是大霧,而霾往往是伴隨著霧出現的。“能見度大于1公里小于10公里的叫輕霧,而小于1公里的就叫大霧了。”張明英解釋。
“今年1月份頻發的霧霾天氣還是比較少見的。”張明英翻看了往年的氣象記錄,發現在歷史上,霧霾日超過今年1月份的要追溯到1972年,當年的數據顯示是26天。歷年1月份霧霾日比較多的,還有1989年的24天、2001年的20天和2006年的21天。
記者統計發現,因為霧霾的出現,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1月出現了15天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天氣,空氣質量受到慘烈影響。其中,京城遭遇了四次霧霾天氣過程,分別出現在1月10日至14日、18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7日至31日,首尾兩次最長,都持續了5天。
霧霾頻現與冷得早有關
為什么今年1月會出現如此反常的霧霾天氣?張明英分析了四個原因:
一是冷空氣來得太早,就往年來說,一般是“三九”、“四九”天要冷過“一九”、“二九”,而今年的情況正好相反,冷空氣來得太早,在去年12月底和今年1月初就已經影響本市,導致當時的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4℃至6℃。到1月份的中下旬,空氣回暖迅速,但前期的冷空氣導致地表溫度過低,就容易形成逆溫層,而且比較穩定。這樣一來,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造成空氣質量下降。
導致霧霾的第二個原因是,從1月后期開始,大氣環流有明顯的調整,由經向型轉為緯向型,以至于冷空氣的主體位置偏北,北京上空很難受強冷空氣的影響,風力和風速相對較小。
此外,華北地區特殊的地形和前期降水量較多也對霧霾天氣造成影響。張明英告訴記者,由于有西部的太行山和北部的燕山的阻擋,對近地面層的空氣起到滯留作用,污染物容易在山前堆積,不易擴散。同時,霧霾日偏多也和今冬前期降水量較多有關,“因為地表的含水量較大,近地面的濕度高,而水汽遇冷就容易形成霧。”張明英說。
專家支招
四劑藥方減排降污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王燦發給北京市治理大氣污染開出了四劑“藥方”—
改變城市規劃:從北京城中心往外環走,樓越建越高,城中心區就像一個鍋底,導致污染物容易在此堆積,很難擴散。將政府機關或相關單位遷到郊區,這樣到城中心的車輛就會大大減少,污染物也不會那么集中,慢慢地從“鍋底”向“鍋沿”上移動。
加大力度淘汰老舊機動車:去年北京市淘汰了30多萬輛,今年打算再淘汰18萬輛,王燦發說:“這個數太少,應該加大力度,在淘汰完黃標車的基礎上,開始淘汰國一、國二等排放標準的機動車。”王燦發認為,北京讓車輛統一“喝”上“京V”油,并率先實施“京V”排放標準還不夠,因為新標準針對的是新車,但現在北京市的在用車大部分都是國四之前標準,排放量會比“京V”標準的大,“淘汰一輛舊排放標準的車相當于少上路好幾十輛車。”
轉變發展思路:在國外,如果一個城市的年人均GDP達到四五千美元,城市發展就會由原來的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優先,而去年北京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一萬三千多美元。“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矛盾時,應該以環境保護優先,寧可犧牲一些GDP,也要保護環境。”曾有專家測算,如果年人均GDP增長8%以上,那對環保的投入必須占到GDP的2%,才能保證環境質量維持原狀,不會惡化;投入達到2.5%至3%,才能使環境得到改善。
加強區域之間的聯防聯控:周邊地區對北京污染的影響大約占到四分之一,比如河北省一年燒煤就達2億噸,而北京不到2000萬噸,差距很大。北京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應該幫助河北、天津、山西、內蒙古等周邊省市,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記者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