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導致父母過度干涉子女
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的原因是什么?調查中,59.3%的人認為是由于“望子成龍”等傳統觀念的影響;57.7%的人認為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人格尊嚴和獨立性;55.4%的人指出一些父母自身成就感缺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吳國宏認為,父母過度干涉子女生活有四方面原因:第一,父母成長的社會背景和家庭背景有局限性,導致他們從自己閱歷和期望出發教養子女,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和興趣;第二,父母從經濟和物質上給予子女支持,容易認為自己有權支配子女的一切;第三,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的全部注意力和希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第四,社會轉型時期,外界壓力的增大加劇了父母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導致父母對孩子進行強制性保護。
“父母過于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潛能。”教育學者陳建翔指出,抱有這種心態的家長容易按照自己認可的節奏和方式,強行給孩子灌“知識”、上規矩,不尊重其成長的自然規律,導致孩子不會獨立思考和行動。“當這樣的孩子需要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時,父母就更不能‘放心’,進而持續‘包辦’他們的人生。”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經營他們的人生”
“父母把孩子當做心頭肉,付出那么多,最終卻招來他們的厭煩。”趙女士說,看著女兒跟自己距離越來越遠,她感覺又失落又委屈。
調查中,71.9%的人認為父母過度干涉子女,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64.6%的人認為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自卑、怯懦、沒有主見的性格;64.2%的人認為會導致孩子承受壓力過大,影響其身心健康;53.8%的人認為可能導致孩子走上不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怎樣才能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調查中,76.6%的人建議父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只做必要的指導和建議;63.4%的人建議父母放棄自己的控制欲,注意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相處方式;59.4%的人認為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多跟父母溝通。
“教育的前提是孩子生命潛能的發揮。”陳建翔認為,首先,父母應該認識到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的局限,做一個觀察者,抱著學習的心態去了解孩子,同子女一起成長;然后,父母要停止“包辦”的做法,做一個協助者,把探索的權利歸還給孩子,在他們需要時給予鼓勵和理解。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經營他們的人生。”吳國宏認為,家長應該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溝通,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社交能力。“這會讓孩子更樂意與父母交流,拉近雙方關系,同時也能提高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自覺性。”
他提醒,子女也應該試著去理解父母。“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孩子和家長都需要給對方成長的時間。”(記者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