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溫州市華蓋山東麓,一棵濃蔭蔽天的百年榕樹旁,一座約70平米的涼亭里燈火通明,熱氣騰騰,人聲鼎沸。十幾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和志愿者正忙碌著:舀粥、配菜。喝粥者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溫州紅日亭免費伏茶施粥點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呈現的一幕。
夏燒伏茶冬施熱粥
紅日亭向市民免費提供伏茶始于1972年夏。當初有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樸的愛心,自發在紅日亭向路人免費供應伏茶。他們自己買來淡竹葉、夏枯草、茯苓皮等多種中草藥,將之熬制成降伏暑氣的茶水,供路人解渴祛暑。
光陰荏苒。到了2006年,紅日亭志愿服務的老人數量增加到26人。其間,葉寶春、王夏蘭、孫蘭香等老人從每年夏季供應伏茶擴大到秋冬施粥,還根據四季節氣和民間習俗免費向路人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中秋月餅、冬至湯圓、臘月糖糕等食品,善舉一做就是40年,每日風雨無阻。施粥每天80多斤大米,煮18鍋粥,茶水每天供應一兩噸,惠及約600人,大多是外來務工者、生活清貧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潔工和過往行人等。
說起紅日亭的“滴水之恩”,藍女士終身難忘。她回憶說:“1982年夏日的一天,我從泰順縣農村來溫州謀生。當時口袋里只有21元,不舍得花錢坐公交。那天太陽很猛,走了幾公里路就滿頭大汗,我又累又渴想要喝口水,可城里不像鄉下隨便找戶人家就有口水喝。找來找去,湊巧來到紅日亭。我湊向前去問喝水要錢嗎?阿姨很客氣地說不要錢,你隨便喝。阿姨還鼓勵我,只要肯吃苦,在溫州肯定能找到工作,并讓我每天來這里喝茶?!?/p>
過了10多年,藍女士在溫州成了一名老板。30年來,她與紅日亭情未了,依然經常到此喝伏茶,而且捐錢回報并熱心幫助他人。
人間大愛在溫州
紅日亭是溫州的一個縮影,如今已衍化成溫州民間愛心慈善的代名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遍布溫州城鄉大大小小的伏茶點共有300多處,“愛心粥”、“愛心茶”用愛溫暖了千千萬萬的人。
位于市區黎明街道黎二村上陡門的長廊伏茶點,“挑擔伏茶上府山”被傳為佳話。這個伏茶點的巨瑞春等老人不僅每天向過往行人免費供應伏茶,而且10多年來每天堅持挑上100來斤的伏茶上楊府山,供給在山上大批晨練的市民喝。
路人朱先生說:“來溫州打工好幾年了,一直很喜歡這里的伏茶。現在天氣熱了,我每天都會來這里喝上一杯。喝茶后,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p>
在洪殿街道夏屋社區,居民們每天都可以免費享受到不同的清涼消渴的體驗:喝一杯解暑的伏茶,倒一碗營養的豆漿,嘗一口清涼的綠豆湯……雖然社區內沒有專門燒制這類飲品的場地,但許多居民主動將自家的廚房提供給社區使用,小小的社區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市區西城路有兩棵百年大榕樹,也有一個以大榕樹命名的伏茶點——雙榕亭伏茶點,該供應點共有25位老人輪流值守,義務燒茶已有二十余載。創始人李慶海老人從老字號“葉同仁堂”抄來藥方,并配合時令節氣,自己摸索出一套獨特藥方,燒出的伏茶特別地道,深受人們的喜愛,許多人遠道而來飲茶,而且“喝不了兜著走”,夏季每日供應量高達20噸,幾乎每天供不應求。
這里的施茶老人們說:每天看到大人小孩排著隊、拎著大壺小杯來喝茶,我們開心得都覺得年輕了!
愛吾愛以及人之愛
善舉背后,是廣大市民強大的愛心支撐。紅日亭等城鄉各地自發涌現的草根“愛心茶”令無數溫州市民動容。為了支持“愛心茶”、“愛心粥”,溫州這座愛心城的“愛心接力”每日都在上演。
紅日亭負責管理財物的孫蘭香告訴記者,光施粥這塊,柴、米、油、水、電,每天都要支出1000多元,這全靠無數好心人的自發捐助。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等值的物資或愛心款送到紅日亭,有附近居民,有路人,有從周邊縣市趕過來的,有從外地匯款的,還有在國外托親戚朋友送錢來的,少則50、100元,多則兩三千元甚至上萬元。還有市民精心選購大米、食用油等送過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留姓名。2012年上半年,溫州市慈善總會就收到14萬元來自民間的紅日亭定向捐款。溫州幾乎所有伏茶點的經費來源大都是社會民間的無私捐助。
2011年10月27日,90歲的謝彩弟老人作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做壽不擺酒設宴,把子女給自己做壽的3萬多元捐了出來,在紅日亭連續施粥9天,與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長壽面。她在現場摸著身邊孫子孫女的頭說,希望他們以后也能以這樣的方式孝敬長輩,善待他人。
紅日亭的人還記得這樣一個場景:2012年7月7日,溫州街頭兩位40歲左右的婦女手提裝滿錢的黑色袋子,開著紅色小轎車,沿大街小巷尋找伏茶點送錢,最后在紅日亭捐款6萬元,不留姓名,放下錢就離開了。
“這是一條‘愛心鏈’,它將愛心無限延伸……”溫州市文明辦主任邱小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