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臥冰求鯉”到“教父母學會上網”,傳統“二十四孝”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近日,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正式面世。它,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它,也有爭議,探索完善……
A 新標準亮點多 時尚融入文化
比起“埋兒奉母”、“棄官尋母”這些傳統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包含著鮮活的時代元素,比如“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同時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標準,既時尚又不乏人文關懷。
“父母在,不遠游”是農耕時代的行孝方式之一。現如今,年輕人在外求學、求職已成常事。江蘇省婦聯宣傳部部長駱鳳琴認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成員流動性不斷加強,勢必要為‘孝’字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而“教父母學會上網”,已經成為身處外地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一種流行方式。
身為醫生的許琳在天津工作,父母住在湖北老家,平時回家一趟不容易。她非常認可新“二十四孝”中的“教父母學會上網”,她給父母買了平板電腦。“他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聯系上我們。”許琳認為,這能方便聯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他們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的心理。
與傳統“二十四孝”中“行傭供母”相比,新“二十四孝”中“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變身為一種時尚的行孝方式。
在銀行工作的谷威說,父母年紀大了,養老成為首要問題,“為了給他們以后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我給他們購買了養老型保險和健康險。”
呂寧是河北一所高校的老師。他認為,“支持單身父母再婚”是對傳統觀念的突破,是現在單親家庭子女比較開明的做法。呂先生的父母離異多年,他一直跟著父親,4年前父親再婚,現在一家人生活很幸福。
而對于“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這兩條,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王欣表示自己做得很“稱職”。“結婚一年多,我每個周末都會去看他們,兩三天就會給家里打個電話。”王欣的父母住在北京市海淀區,結婚后,她和丈夫搬到了朝陽區。
另外,新“二十四孝”簡單易懂。如“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是關注父母物質生活,而“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等,則是提醒子女要多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孝”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在傳統“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賣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溫衾”的黃香和“哭竹生筍”的孟宗均出自孝感。湖北孝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新“二十四孝”在傳承孝文化的精髓之時,摒棄不合時宜的做法。
老教師劉德佺認為,傳統“二十四孝”可以做精神引導,但不具備行動意義,“舊‘二十四孝’的故事,有些是違背人倫道德的,譬如‘埋兒奉母’。”
“新‘二十四孝’繼承了傳統孝文化的精神,摒棄了其做法。”《十月》雜志副主編顧建平說,“五四”時期,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就開始對傳統“二十四孝”進行批評和反思,我們對“二十四孝”這個概念應該批判地接受。
B 倡導情感呵護 溫暖老齡社會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益顯現,新“二十四孝”攜孝道回歸。
日前,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截至2011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7%。
民俗學家高友鵬說:“人人都會老,孝道既是對歷史和昨天的維護,也是對明天的保障。”
中國老年雜志社執行主編孫曉飛表示,我國現在是未富先老,有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但不管哪種形式,都不影響子女行孝。此外,失能、失獨老人問題比較突出,這些都給孝提出了更大的考驗。”
在歐洲和日本,“社會化”、“機器化”服務養老非常普遍。伴隨我國智能養老、技術養老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養老方式會更加多樣。
“在中國,養老還需情感投入,孝必不可少。”《求是》雜志文化編輯部副編審李孝純說,技術養老可解決老人的生活問題,但滿足不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不孝現象”與中國人亙古未變的“重孝情節”背道而馳。新“二十四孝”以一種更親民的方式推崇著“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
當下,子女因贍養費與父母對簿公堂、對父母缺乏關心體諒的現象屢見不鮮。此外,母親節讓學生“洗腳示孝”、成人禮上讓孩子“磕頭言謝”等,這種“街頭秀”式的行孝又大多流于形式。
“新‘二十四孝’不僅可以增強年輕人孝的觀念,還可以強化他們的行動。”李孝純告訴筆者,要通過孝行規范的傳遞,喚回人們的孝道覺悟,在積極倡導中,讓行孝內化為子女的責任踐履和情感守候。
“新‘二十四孝’能給我們一個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它的出臺非常及時。”顧建平說。
C 行孝日益多元 指南也遇質疑
“新‘二十四孝’標準的發布,是對老人人性化的關懷,行孝不僅是文化問題,也與養老制度安排相關。”孫曉飛認為,它不僅為新時代的人們提供了盡孝的標準,也對國家養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期許。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除規定“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外,還新增了“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為了使新“二十四孝”發揮更大的作用,李孝純建議,不僅要加大宣傳力度,領導干部也要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年終述職、述廉之外還可以述孝。”
對子女而言,新“二十四孝”的出臺已然成為“行孝指南”。
“當新‘二十四孝’的精神深入人心之后,它就能夠時時處處指導人們的行為,使孝成為一種公民意識。”顧建平說,把孝敬父母變成一種普遍的價值觀,把對老一輩的“孝”變成一種社會的公共道德,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諦。
“我們現在需要建立一個與時俱進的‘孝’文化,并不斷完善其內容,使之成為一種時尚文化。”孫曉飛認為“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建立‘關愛卡’”等,都是時尚元素的體現。
“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與舊“二十四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
在新“二十四孝”被廣泛認可的同時,也不乏質疑之聲。
顧建平認為,新“二十四孝”仍然存在著“舉類難盡”的不足,人們行孝方式遠不止這24個,“孝”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和潛意識當中,“二十四孝”不足以把孝道都涵蓋。
此外,大部分網友感嘆,不是自己不孝順,而是受限于時間、金錢、距離等諸多因素。“我很想回家陪陪父母,但時間不允許。”“80后”云南女孩張意,現在在北京一家餐飲店做服務員。“我的工作一年四季無假期,只有過年有六七天的假,何談常回家看看啊。”
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表示,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二十四孝”。“這個標準的出臺能喚醒大家對孝的重視,能提醒我們更好地關心父母,這才是對新‘二十四孝’最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