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人不愿獻血因擔心被牟利血荒尋求破解之道
第三種自體輸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體輸血,就是以機械吸引裝置將患者手術中流失的血液收集、過濾,分離清洗、凈化后再回輸給患者。適合腹腔或胸腔內出血患者,或是估計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術,如大血管手術、肝葉切除手術等。
臨床實踐證明,自體輸血不需檢測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試驗,可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經血液傳播疾病。于當前的意義也很明顯:采用自體輸血,至少可減少醫院1/3的異體血用量,有助于緩解用血緊張的狀況。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以北醫三院為例,算了一筆節約用血的賬:2010年,北醫三院骨科全年的手術量大約是6000多例,其中,需要輸血的手術大約有4000例。如果采用常規的輸血方式,這4000例病人都需輸異體血。而事實上,有3000例手術選擇了自體血回輸,即用自己的血,無需消耗異體血。保守估計,每人平均輸400毫升血,那么就節約了120萬毫升血。
據了解,自體輸血在發達國家已占輸血總量的20%—40%,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甚至更高。然而,自體輸血在中國卻并不受歡迎。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的醫保政策中還沒有把自體輸血納入報銷范疇,患者自然不樂意;異體輸血出了問題主要責任在血站,自體輸血出了問題醫院自己扛,醫院也沒了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臺州醫院院長陳海嘯分析稱,從醫院的立場來說,雖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臨床使用自體輸血技術了,但那時候純粹是從追求技術創新的角度做的。現在顯然這項技術非常成熟了,即使要研究,也要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不可能還是像過去開展這項技術就可以獲獎、出論文。失去技術的新鮮感以后,醫生使用該技術的積極性也不高了。何況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由于國家對血液的管理非常嚴格,對血液的有償使用價格限制非常死。這可能導致醫院醫生做那么多工作,并不能得到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沒有積極性去做這個事情。當技術和經濟利益缺失的時候,要推廣自體輸血,并不容易。
衛生部長帶頭獻血
上海市衛生部門2011年8月下旬發布的市民獻血現況調查報告顯示,上海街頭獻血人群,絕大多數為低學歷的來滬打工者,比例超過70%。白領和高學歷者獻血的僅占極小比例。
北京的情況也類似,獻血的主力人群是大學生和民工。一位知情者分析:“為什么血荒出現在最冷和最熱的季節?因為這兩個季節他們都放假了。
河北省血液中心公布2011年度重點獻血人群分布顯示,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是獻血隊伍的“主力軍”,緊隨其后的是農民、職員和工人。公務員、醫生、教師等人群獻血比例則較低,均未超過獻血人數的3%。
中國醫師協會輸血醫師分會會長劉景漢認為,完全靠現在這些獻血者滿足不了血液需求,國家必須出臺政策。這個政策可以考慮讓公務員帶頭獻血,這很可能是一個有力措施。
劉景漢說:“在國外總統都獻血,我們國家公務人員為什么獻血率這么低?”
據悉,近兩年來,衛生部部長陳竺已經三次來到北京市血液中心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倡導全社會樹立“獻血獻漿同樣光榮”的觀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