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詳解PM2.5爭議始末:向西方看齊不現實
中國完全有條件自主制定標準
“我們需要自主制定標準,但目前缺乏這種技術儲備?!标R海東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原因有二:第一,我國尚未開展針對PM2.5的系統監測,PM2.5在大氣環境中的底數不清。譬如,濃度是多少,成分是什么?主要來源是什么?我們需要弄清自己的國情,不能是一本糊涂賬。第二,盡管中國已有部分學者進行了PM2.5的初步研究,但缺少類似于ACS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無法像ACS一樣提供對健康產生顯著影響的PM2.5濃度范圍下限及對應的健康風險?!?/p>
在去年底召開的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監測時間表,全國將分“四步走”,直到2016年推廣到全國。也就是說,在“十二五”末,中國將全面鋪開對PM2.5的監測。
闞海東表示,“只要統籌利用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網絡、衛生部門行為危險因素監測體系和死因登記系統,我國完全有條件開展自己的PM2.5前瞻性隊列研究。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此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闞海東通過《中國經濟周刊》呼吁,"十二五’末,我們要鋪開對全國的PM2.5濃度監測。希望‘十三五’期間啟動我國大氣污染健康影響的前瞻性隊列專項研究,為未來自主制定PM2.5標準提供最重要的科學依據。否則若干年后,我們恐將面臨自主制定PM2.5標準時缺少本土科學依據的尷尬局面”。
中國能否在PM0.1上占據先機?
“中國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監測范圍的進程并不慢?!?闞海東表示,“美國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了PM2.5研究,但真正成為國家標準則歷經了20多年。而中國PM2.5研究則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到2012年納入國標,進程也很快?!?/p>
“十一五”期間,空氣污染治理中主要是“脫硫”;“十二五”期間,將增加“脫硝”。闞海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脫硫和脫硝,都會降低PM2.5濃度??諝庵形廴疚镱w粒越細,治理難度越大。比如說建筑工地揚塵,通過各種管理措施就可以控制,但對PM2.5這樣的細顆粒來說,控制起來難度就越大,需要我們環境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升?!?/p>
“PM2.5第一來源是化石燃料的排放燃燒,第二是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北方供暖用煤將不可避免地產生PM2.5,像北京大部分采用天然氣供暖就減少了這種污染。公眾關注PM2.5的背后還是空氣質量,但降低PM2.5濃度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但只要政府下決心就一定能做到。譬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PM2.5濃度下降了近一半”。
闞海東說:“最近,國際上又開始關注空氣中更微小的污染物顆粒PM0.1。說不定過了8年、10年,這又是一個炒作的熱點。我們最好做一些前瞻性的部署,開展其來源、時空分布、暴露特征、機體生物效應和健康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免重蹈PM2.5的被動局面?!?/p>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