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在中央電視臺內部實行的全新欄目考評體系,最近受到大批觀眾的關注。按照這套考評體系,央視內部實施多年的“欄目末位淘汰制”將被廢除,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央視不再“唯收視率論”的重大改變,甚至將其視為中國電視業一次重要變革的開端。但是,對于外界的種種猜測,央視方面卻一直保持低調,始終未做出過多回應。
沉默終于被打破。近日,作為該考評體系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央視總編室市場評估部副主任徐立軍,出面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透露說,這套考評體系已于7月1日在央視內部正式實施。與原有體系相比,新體系將不再把欄目的經濟效益,作為評價其好壞的指標。
每季度請1.2萬家庭打分
央視此次實行的欄目考評體系,共設有引導力、影響力、傳播力和專業性四項核心指標。其中,除傳播力一項完全依據收視率調查的客觀數據進行考察外,其它三項指標都是通過觀眾調查和專家打分等主觀評價來確定的。“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了解觀眾對我們的節目是否滿意、接受和認同,觀眾的評判才是我們辦好節目的出發點啊。”徐立軍這樣解釋此次考評體系改革的初衷。
新體系實行后,每一戶電視觀眾都有可能成為央視的“裁判員”,并且他們的意見在考評指標中的權重高達30%。如此看重觀眾的評價,這在央視以往的考評體系中都是沒有過的。徐立軍介紹說,央視會對全國所有的電視家庭進行抽樣,每個季度都會做1.2萬個入戶訪問,并且每次訪問的時長都會在30分鐘至40分鐘左右。這些觀眾調查問卷的內容都是高度機密,不過徐立軍透露說,其內容使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文字,以便于受訪觀眾理解其中的意思。
專家是為央視各欄目打分的另一個重要群體,他們主要是對節目的專業性進行評判。徐立軍介紹說,央視目前已經擁有了一個近400人組成的專家庫,保證每個欄目至少有10個專家為其打分。這些專家包括主管部門領導、業界專家和高校教授三類群體。此前曾有人擔心,這些專家會不會給一些欄目打出“人情分”?對此徐立軍表示,專家們給哪個欄目打分,都是隨機抽取的,而且他們還要簽署類似保密協議的條款。他同時強調,“我們挑選專家時會考慮其專業水準和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相信他們的。”
點評:“搜集觀眾的主觀評價有一定的意義,他們的反饋對電視臺制作節目確實有很大的借鑒。但是,觀眾的主觀評價又往往存在偏差。他們口頭評價很高的節目,其實并不一定真正會去看;而那些他們認為很一般甚至是很低俗的節目,則可能正是他們平時收看最多的。國外的很多調查都證實了這一情況的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