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占全世界老齡人口的24%。中國正在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圖為近日在北京安化樓一住宅小區,四位老人邊曬太陽邊聊天。商華鴿攝
退休了,為啥還不輕松
由于制度設計等歷史原因,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形成了“雙軌制”的現狀,多數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與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存在著較大差距。
雙軌制造成的收入之差究竟有多大?這種差距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改變養老雙軌制又有多難?
“雙軌制”下,不同群體間的退休金相差較大
每月從銀行領到1000多元養老金時,65歲的退休職工劉學坤總是百感交集:養老金是多年工作的回報,是國家對自己貢獻的認可,這讓他很欣慰;可養老金數量畢竟不多,單靠養老金,日常生活都很難支撐,更不必說大病大災了。
劉學坤住在山東某縣城邊緣一個普通的院落內,和周圍的農家沒什么不同。妻子患糖尿病多年,眼睛已近失明,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37歲的兒子跟別人跑運輸,一個月難得回幾次家,收入不高。13歲的孫女剛上初中,劉學坤不僅要照顧生病的妻子,還得接送孩子,承擔孫女大部分的學習費用。
上世紀70年代初,劉學坤以“亦工亦農”的身份,成為該縣國營飯店的一名學徒,1982年才轉為正式工。1987年,借著“農轉非”政策,妻子、兒子也吃上了國庫糧,他從縣國營飯店調進了毛巾廠??墒牵肮绎垺背粤藳]多久,國企改制大潮鋪開,劉學坤下崗了,提前辦了內退手續。
此后,劉學坤自己開了個小飯館,一邊做著小生意,一邊自己交養老金。2006年,他正式退休,領上了養老金,如今,養老金雖幾次上漲,每月也只有1100多元。
劉學坤說,養老金雖然不多,自己也能接受??赏瑫r出來做工的,有的后來轉入民政部門,工作時不僅不用自己交養老金,退休后每月能拿3000多元,“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差距這么大,我實在想不通?!?/p>
由于制度設計等歷史原因,我國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形成了特殊的“雙軌制”,不同工作性質的退休人員實行不同的養老金制度:從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的實行由財政統一支付的退休養老金制度;而企業職工則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
在“雙軌制”養老模式之下,工作性質相近、年限相同的職工,從企業退休和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養老金可能相差數倍。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9年,我國企業養老金平均水平為1200元,盡管國家近年來對企業養老金進行了調整,但預計今年企業養老金的平均水平也只有1400元,這給人的生活、心理帶來巨大影響。
天津的陳霞有著令人羨慕的家庭條件:父母都是退休公務員,自己在一家國企工作,女兒在大學畢業后也進入了一家知名外企上班。但一談起養老,陳霞同樣憂心忡忡:“我們所在的企業效益雖然不錯,但退休后和公務員的待遇同樣沒法比。”
按照現在的標準,像陳霞這樣相當于科級干部的主管在退休之后,每月的退休金再加上公司根據工齡、級別發放的補貼,拿到手里總共也就3000元左右。而同為科級干部、但以公務員身份退休的陳霞父親的退休金每月至少也有4000多元,而按陳霞的話說,“這還是因為老人退休得早,現在退休拿得會更多?!?/p>
“我已經快50歲了,沒幾年就要退休了。如果退休金太少,老了連看病都困難,更別說什么旅游、保健了。”陳霞說,“我現在就開始節衣縮食,給退休后的生活做準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