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免稅店售過期商品難道不是搞“瓜菜代”?
海南實施“離島免稅”政策以來,受到許多消費者熱捧。不過近日有消費者在三亞免稅店買到了過期化妝產品,令外界吃驚!在正規的免稅商店為什么會買到過期商品呢?負責海南離島免稅店經營的中免集團昨天(7日)向中國之聲介紹了初步調查情況:可能是銷售人員缺乏培訓所致。(據2011年5月8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據三亞免稅店的記錄,目前共有39名顧客購買了過期的歐舒丹乳木果油6件套。化妝品過期意味其防腐劑的效力逐漸消失,導致致病細菌大量滋生,從而對皮膚和器官造成危害。可能會引起化膿、感染,對敏感性皮膚尤為嚴重,成為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
我們完全可以用“好景不長”來形容海南實施“離島免稅”政策的境況。作為國際旅游島配套政策,三亞離島免稅店僅僅誕生半個月就出現了這等令消費者心寒與憤慨的事件,確實讓人對其商業道德不敢恭維,也不得不審視:海南島與國際旅游島的距離究竟還有多大?
在正規的免稅商店里,消費者為什么會買到過期商品呢?面對人們的追問,三亞免稅店副總經理滕銳表示,經初步調查,可能是部分銷售人員培訓不到位,造成誤貼標簽所致。即工作中業務不熟練的銷售人員誤將過期待銷毀商品,按新進商品按新進保質期黏貼標簽而重新進入銷售環節。
海南的“離島免稅”政策,自4月20日起執行,其中并不排除“倉促上陣”、銷售人員培訓不位的因素。但是,我們還不能把免稅店銷售過期化妝品看成簡單的偶發事件。道理也很簡單,過期的和新進的商品,原本不能混和存放,應該分類分庫存放,這是最基本的管理常識,是不應該發生的故事。而被按新進商品、按新進保質期黏貼標簽上架出售,就更不可思議了。這絕不是“培訓不到位”所能解釋清的。還有,除了超過保質期外,化妝品外包裝上的中文標貼,保質期統一都是“2013年7月”。事實上,不同的化妝品產地不同,出廠日期也都互不相同,怎么可能保質期全都統一呢?有關方面必須以小當大,見微查鬼,順藤摸瓜,徹底厘清,以杜絕類似現象再次發生。
弄清免稅店出售過期商品的奧妙,我們更不能忽略這樣的景象:4月20日上午約10點,當三亞免稅店打開玻璃大門時,事先堵在門口的人潮魚貫而入,其洶涌的勢頭令早有準備的商家仍有些意外。開店一小時,化妝品即被搶空。而銷售過期化妝品問題對游客購物熱情影響不大,三亞免稅店里生意依舊火爆,每天依舊有上萬名游客來這里購買免稅商品。
恕我妄言,三亞免稅店銷售過期化妝品,恐怕還是與海南島目前尚不規范的旅游市場大環境相關。事實上,海南旅游市場的軟環境與國際旅游島相差較遠,誠信的品質顯得彌足珍貴。大凡到過海南旅游的人,內心里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揮之不去曾經的“上當愛騙”感覺。順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始料未及的游客購物狂潮,再加上商家“乘機賺一把”的僥幸心理,商品銷售中出現“瓜菜代”、“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拾雜摻假現象,還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這倒是需要認真徹查的。
據報道透露,離島免稅政策出臺之后,包括上海浦東、珠海橫琴在內的多個地方也申請國家給予相應的免稅政策。但財政部曾經明確表示,這項政策是僅僅針對海南島的特殊政策。顯而易見,國家對海南國際旅游島戰略是多么的重視。確保免稅店不負重望,也不損害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形象,海南應該加緊建立和完善免稅店銷售管理和流程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并下大力建設文明島、誠信島。
來源:東方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