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英寸65納米刻蝕機已在5個亞洲客戶芯片生產線投入使用。
回眸過去的5年,作為“新時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強大引擎”的我國科技重大專項,結出了累累碩果。
“重大專項的實施中特別強調政府‘搭臺子’搞服務,讓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唱主角’。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加速推進相關領域的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科技部重大專項辦主任許倞說。
在震后重建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做強中國重大裝備”的標語十分醒目,與廠區內高高聳立的、由東汽自主研發的集風能、太陽能光伏發電及儲電技術等于一體的1.5兆瓦級風力發電機一起,成為東汽鳳凰涅槃的標志。
自主創新,勇攀高峰與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共同構成了東汽人今天的拼搏信念。
“十二五”規劃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這一部分中明確指出: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題、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自主創新:“錢學森之問”不應是“永遠的痛”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問到我們的痛處。
我們做的研究很出色,可領域是人家開創的,問題也是人家提出來的。在別人開創的領域中取得讓人信服的成績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開創自己的領域,提出自己的問題,有自己的方向。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中國缺少的是能夠開山立派、引領國際學術發展方向的世界性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無論是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還是技能型人才,都需要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去武裝。
4月20日,清華大學校史館,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楊振寧等知名教授。總書記表示,我們還要進一步為包括海外歸國人員在內的各方面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的環境。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全面加強人才工作。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加快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高速發展的中國希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地從科技創新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到那時,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提高到約60%。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創造的民族。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
“兩彈一星”奠定了中國尖端科技基礎和大國地位;陸相成油理論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雜交水稻成為滿足中國糧食需求和促進世界谷物生產的“金鑰匙”;載人航天成功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有理由相信,在嶄新的“十二五”,中國科技將在自主創新中實現新夢想,驅動中國經濟鑄就新輝煌。
來源: 新華網 (記者 余曉潔) 編輯: 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