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最根本的是靠科學技術,最關鍵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胡錦濤總書記日前參觀“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時指出。
剛剛發布的2010年內地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省份、副省級城市和企業名單,引人注目。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排名,而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關鍵時期你追我趕的嘹亮號角,是自主創新的時代凱歌。
自主創新: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仍是“貼牌代工”的符號,與“低端”“廉價”相隨。
“中國制造”亟待通過掌握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中國產業全球布局提供整體品牌支撐。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支持政策,推動經濟盡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
這是一組發人深省的數字:我國每年花費6000多億元進口重大制造設備。光纖制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都要依賴進口。
“十二五”,撰寫“中國制造”的“高科技故事”成為越來越多國人的理想與目標。
兩會剛結束,科技部立即啟動“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目標是三年內給數百億支中國制筆安上“中國珠芯”。
“我國每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但筆尖珠芯近90%需要進口。在美國市場上賣1.99美元一支的圓珠筆,,我們制筆廠的利潤才1毛錢。”科技部部長萬鋼感慨萬分地說。
站在新起點,發展與轉型交織,機遇與挑戰并行,國內與國際相連。
能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創造大國”的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任務,抓住自主創新就抓住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牛鼻子”。
自主創新:政府“搭臺子”,企業“唱主角”
從1010億元到2533億元,營業收入的成倍增長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
這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十一五”交出的靚麗答卷。在12年前組建之初,它曾是國防科技工業技術力量最弱、產業基礎最薄、虧損最為嚴重的軍工集團;12年后的今天,它已是位列全球500強,國防科技工業市場化程度最高、經濟實力最強、民品規模最大的軍工集團。
是什么讓一個企業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許,從下面一組數字中可以找到答案:2007年集團擁有專利3124件,2008年上升到3418件,2009年為4711件,2010年超過5500件……
——C919“大飛機”國產材料研制、關鍵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機頭工程樣機結構研制完成。
——血脂康等多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獲準在歐美國家開展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