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鑒寶的吳先生帶來他珍藏多年的鄭板橋畫作--“竹石”。師從啟功先生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孔晨在鑒定后說:“您這是花多少錢買的?400塊?”
吳先生聽后兩眼發直,愣了半天后才緩過神來:“這畫兒可是我花七八千塊買的啊!您看這畫還有不少蟲子咬過的小孔呢。”
孔晨當場把畫卷起,結果顯示,所有的蟲孔并不重合。“很多仿古假畫的表面有很多小孔,看似系蟲子咬痕、年代久遠,實際是造假者用針隨意扎的,欺騙性很強。只有當畫被卷起后所有小孔吻合成為一個孔,蟲孔才有可能為真。”
在當日張寧所鑒定的近30件藏品中,只有6件為真。而孔晨所鑒定的10件藏品也鮮有“真貨”。
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態致贗品大行其道
面對眾多上當的藏友,現場的鑒寶專家也不無痛心。張寧等專家認為,當前中國收藏市場有三大亂象:一是雖然收藏隊伍激增,但其中多為“白丁”,而且不具備收藏條件、基本知識和眼力,甚至連自己藏品的名稱都叫不出來。
二是贗品泛濫。“文物不能再生,當代市場哪有這么多‘真貨’讓藏友把玩?假如有100個人都聲稱自己擁有一件文物,頂多有一個為真,其余99個全是假的。”
三是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態給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機會和市場,致使贗品大行其道。很多人抱著投機和僥幸的心態搞收藏:所謂投機,就是低價買進,爆炒后高價出手;所謂僥幸,即買一百件文物,寧可99件為假也不怕,只要有一件為真就行。即使買到真品,也有藏友不知如何把玩,認識不到其內在價值,僅僅為財富而收藏、為“高價”而收藏,失去了收藏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