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初,上海曾提出開工建設和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6200萬平方米、約92萬套(間)的目標。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目標可能到今年年底無法如數完成。業內人士建議,如果考慮到保障房資源的最有配置,供應可以考慮“人等房”的策略。
新建保障房近80萬套
記者查閱了市房管局網站和相關公開資料,2011年截至11月底,本市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安居工程約26.7萬套;2012年完成新開工和籌措16.7萬套;2013年完成11萬套;2014年為13.9萬套,“十二五”前四年完成的總量為68.3萬套左右。2015年,上海提出的目標是開工和籌措11.5萬套。
如果今年僅按照既定目標完成,那么“十二五”上海新開工和籌措保障房為79.8萬套,比“十二五”規劃制定時提出的“預計開工建設和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6200萬平方米、約92萬套(間)”目標,少了約12.2萬套、近13.26%。
該建多少成為政府難題
其實,保障房究竟該建多少,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直是個很難定量的問題,上海也不例外。住建部曾經發文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要達到20%左右。“但住建部未對這個文發布細則,20%究竟是按面積來算、按戶數算還是按人頭算。”滬上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給各地在執行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如果按照新建住宅中的占比,上海每年新建保障房的比例遠遠超過20%,投入非常之大。”
民建上海市委曾經有一份調查資料,建議將“城鎮化率”作為制定保障房建設目標的一個參照標準。不過有滬上業內人士指出,上海城鎮化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根據城鎮化率來確定保障房建設目標,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并不適用。
可采用“人等房”策略
上海多年推行“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以來,一直秉承“應保盡保”的態度,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絕大多數符合標準的家庭已經得到了保障,所以未來上海肯定不會像2011年那樣,一年建20多萬套的保障房。”德佑鏈家研究總監陸騎麟告訴記者,未來總體減量肯定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未來上海的動遷安置房和公共租賃房的需求將仍然旺盛。上海一家國資背景的房企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海未來舊區改造任重道遠,配套的動遷安置房需求量仍然保持穩定。”此外,上海發展需要大量的外來人才,公共租賃房的需求量也將有所上升。目前,上海“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包括廉租房、共有產權房(經濟適用房)、動遷安置房和公共租賃房四個種類。
未來上海保障房的供應方式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原先是大規模集中建設,采取“房等人”的策略,這樣會給開發企業帶來極大的資金還貸壓力。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嚴榮表示,未來上海可以考慮采取“人等房”的策略。“遠的像法國巴黎,近的如香港,都采取輪候制的辦法以需求來確定供應,這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