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人陳凱峰新近完成的一組Q版京劇人物作品“穆桂英比武” 晚報 何雯亞現場圖片
三搓兩揉,捏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精工細作,扎出姿態傳神的“雙龍戲珠”。海派面塑、何氏燈彩……這些濃縮海派文化精髓的民間技藝曾名揚海內外,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存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年暑假,上海理工大學藝術團的6名大學生深入調研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存現狀,發現大多數“非遺”傳人正面臨年歲較高、技藝斷層和創新滯后等困擾,不少“老手藝”當家人已年過花甲,但可堪托付的下一代傳人卻仍無處可覓。
傳人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一輩子”
當記者來到位于浦東新區的“何氏燈彩”第三代傳人何偉福家時,他正在為大型燈彩“雙龍戲珠”嵌鱗片。這件大型燈彩作品里,天龍、地龍各長約1.5米,每條龍身上有2000多片鱗片,每一片都要用搓拉好的鐵絲扎出胚子、糊上絲綢。 “除非已經‘有方向’,這種精品巨制我現在很少做了,兩條龍加起來要做一年,費時、費工、占地方。 ”
何偉福的祖父、有“江南燈王”美譽的燈彩藝術大師何克明是 “上海立體動物燈彩”的創始人,他突破了當時流行的燈彩形制,用鉛絲纏繞皺紙代替傳統的竹蔑,扎制的燈彩造型生動,姿態傳神。何克明從藝80余年,“立體動物燈”已成為上海本土燈彩藝術的代表,美名遠播海外。
從小和祖父一起生活的何偉福常給祖父打下手。26歲時,還在電表廠上班的何偉福正式拜祖父為師。 “當時我祖父已經85歲高齡了,我想萬一祖父去了,這門手藝豈不是要失傳,那就太可惜了! ”何克明還記得,祖父鄭重地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一輩子,不能半途而廢”。
一晃37年過去,如今已年過花甲的何偉福始終遵守著對祖父的承諾,將所有心血傾注在燈彩事業上。除了在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進行創作,近年來他還獲邀到中小學、少年宮等開設燈彩課程,社會上也有一些慕名而來的燈彩愛好者向他討教。在何偉福看來,“何氏燈彩”帶給城市的遠不止幾個漂亮的燈,更寄托著人們接續文化傳統的情懷。對這門手藝的傳承,他一方面欣慰有不少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同時也為目前還沒一個 “正兒八經”的徒弟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