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光秀麗的上海佘山腳下,總體性能名列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正式落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28日在佘山基地舉行落成儀式,同時還舉行了上海天文臺成立50周年暨建臺140周年慶典活動。
記者在上海天文臺佘山基地現場看到,高70米、重約2700多噸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矗立在直徑為42米的方位軌道上,銀白色的望遠鏡在藍天下十分雄偉。現場啟動后,巨大的望遠鏡在方位軌道上緩緩轉動,同時,形如一只“銀白色大碗”的望遠鏡天線系統,也從“昂首狀態”緩緩“轉過頭來”,5000個七彩氣球從“大碗”里飛向天空,蔚為壯觀。
與直接成像的光學天文望遠鏡不同,射電天文望遠鏡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接收天體的射電波來確定遙遠天體的結構。建設大型射電望遠鏡系統涉及多個技術領域,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
上海65米射電天文望遠鏡共有8個接收波段,是我國目前口徑最大、波段最全的一臺全方位可動的高性能的射電望遠鏡,總體性能僅次于美國的110米射電望遠鏡、德國的100米射電望遠鏡和意大利的64米射電望遠鏡。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和中國探月工程專項共同出資建造,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負責運行。自2009年奠基以來,上海天文臺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建設單位緊密合作,瞄準國際前沿,堅持自主創新為主,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科研成果。
望遠鏡的主反射面面積為3780平方米,相當于9個標準籃球場,由14圈共1008塊高精度實面板拼裝成,每塊面板單元精度達到0.1毫米,代表了國內大尺度高精度面板設計與制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主反射面的安裝采用了國內尚屬首創的主動面技術,在面板與天線背架結構的連接處安裝了1104臺促動器,以補償跟蹤觀測中重力引起的反射面變形,提高高頻觀測的天線接收效率。高精度促動器的單位精度可達15微米,即一根頭發絲的一半左右。
上海65米望遠鏡的軌道還在國內首次采用了全軌道焊接技術,精密加工成的重達6噸的單根軌道平面度達到0.1毫米,在解決了軌道焊接變形等多項技術難題后,使得一條由30段焊接而成的直徑為42米的軌道整體平面度達到了0.45毫米,為保證天線軸系精度奠定了基礎。
據悉,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落成以后,上海天文臺將進行緊張的調試,爭取明年開始進行天文觀測,并在我國航天工程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