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二元”結構的資金壁壘也在成都逐漸破冰。在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屋、林權抵押融資的基礎上,我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資產融資專項改革試點,豐富現有農村產權融資方式,讓農村土地資產充分展現其價值。目前,溫江區花木金融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授信平臺—金融機構”三方合作,以花木倉單作質押,已為5家花木企業落實了850萬元貸款。
惠民
改革之光照耀千家萬戶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市委在新一輪改革中明確提出,要將改革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運用統籌城鄉改革成果,更大規模、更高標準地推進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力求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城鄉群眾。
“有了這160萬元,就可以把村民多年沒有修成的路修成,然后發展產業掙錢!”2013年9月29日,在成都市村級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融資建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金堂縣白果鎮馬家林村主任雷從前帶回了村民們急需的好消息——整整160萬元貸款。“有了這筆錢,我們就可以把蔬菜基地里的道路整好,減少蔬菜顛壞的數量,也避免了蔬菜從基地運出來后還要再轉運到大車上的麻煩!”
這次公共服務資金最大的突破是有了市場金融機構的加入。當天的簽約儀式上,成都農商銀行與成都市小城投公司簽訂了5年期貸款合同,從支持民生事業的角度出發,合同總金額5億元。“以往成都市小城投貸給村(含涉農社區)的資金大部分是使用公司的自有資金,規模有限,現在有了金融機構的加入,覆蓋面會更廣,速度也更快。”成都市統籌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基礎設施建設有需要的村(含涉農社區)可通過民主決策、自愿申報,經成都市統籌委審批后,由成都市小城投公司投放,最高貸額度為180萬元。
據悉,通過農村融資模式的創新,成都市解決了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261個項目(其中236個項目已竣工),項目總投資達3.5億多元,已累計撥付資金3.2億多元,新(改)建道路1390公里、溝渠320公里。
而在龍泉驛區萬興鄉大蘭村村民的心中,他們更是幸運的一批。
萬興鄉大蘭村位于龍泉山脈深處,總人口468戶,1646人。長期存在用水、行路、上學、就醫、增收、避險等困難。尤其進入汛期,該村平均降雨量最高曾達500余毫米,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為徹底避讓自然災害,龍泉驛區充分發揮農民自主作用,引入市場資金參與土地綜合整治,對該村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讓山區農民進城居住,人均免費擁有35平方米城鎮住房、統籌配置10平方米商鋪,并被納入城鎮社保范疇,同時將宅基地拆除還耕,山坡地退果還林,全面恢復自然生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民實現了充分就業、充分安居、充分保障,從根本上轉變了生產生活方式。目前,龍泉驛區已完成大蘭村等6個村、1.96萬人移民進城,目標是幫助山區40個村、6.44萬農民實現“生態移民”。眼下,我市正在總結推廣這一成功經驗,運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有序引導農民下山進城,探索和總結從根本上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體制和機制。
堅持發展和改革并舉,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已有的實踐中,在全國“改革樣本”的高度之上,“成都經驗”正在繼續拓展空間。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讓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力爭到2017年,農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城鄉差距較大幅度縮小,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