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層的一名公務員,34歲的李要春擁有一間大大的“辦公室”:天津市寶坻區周良莊鎮周良莊村的整個村莊,都是他辦公的地方。2010年以來,寶坻區試點推行“一站三中心”工作模式,在鎮一級建立經濟發展、社會事務、綜合治理信訪3個服務中心,每個村里設立綜合服務站,并選派干部擔任“村級事務助理”,與原崗位脫鉤,專職駐村工作。通過競聘,李要春告別了機關,來到了周良莊村。
“你是辦事的,而我是來辦事的”
一位鎮干部對記者解釋,村級事務助理相當于村里的“全科醫生”,涉及三農問題的業務都要熟知。李要春的工作“特別雜”。他既要“協助”又要“監督”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處理村務,還要為村民代辦宅基地審批、領取種糧補貼和農機補貼等與政府相關的事務,“凡是和老百姓有一點關系的”,都在他的職責范圍。鄰里之間發生矛盾,也會找他調解,“他們認為你是干部,有能力給他們解決所有困難”。
過去在機關工作,李要春偶爾“下去”辦事,接觸的村干部和村民多是客客氣氣,“陪著笑臉”的。可駐村以后,他找不到那種客氣勁兒了。人們找他辦事,說話直來直去,有的還會帶著情緒。他理解那些不再客氣的村民。“他不拿你工資,他會想著他的訴求。他認為你是辦事的,而我是來辦事的。他知道你是干部,可以代表政府,是和政府溝通的橋梁。”
李要春到村后,首先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問題,把自己當成村民,考慮他們不滿的原因。村民賈瑞江對記者說,到鎮上辦事,總是“這個屋那個屋問的”,辦起來不容易。李要春頭一回跟大家見面就挺隨和,主動打招呼喊“大哥”,大伙有事就直接找他了。而早前的駐村干部并非天天在村里呆著,大伙不怎么認識。
“老百姓是最好的考官”
李要春說,村級服務站設立后,老百姓來這兒辦事方便了。但是如果自己只是坐在這里,還是跟大家沒有感情,就像鄰居相互不走動的話,也會變得生分,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
和許多村莊一樣,周良莊村有個民間的“紅白理事會”,操持全村的婚喪嫁娶事宜,過去有50多位成員。李要春入戶時得知,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風氣逐漸抬頭,而且村民之間互相攀比。村里幾年前推出過“紅白理事會新制度”,反對鋪張浪費,但一直沒有實質落實。他與村支部、村委會成員商議,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使這份制度得到完善并落實了下去。
李要春說,對于紅白理事會的改革,也有人不太支持,自己和村干部就挨個去做工作。因為和村民們有了感情基礎,大家都特別支持。“你說出來的東西,老百姓能理解;你推動的事情,老百姓能支持。”
村支書李廣恩感慨,老百姓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只要為他們辦事,他們就不會用“假臉”面對你。“老百姓是最好的考官,他認可的話,那說明你干得好。”
三年變成村里人
27歲的劉春平在這里做了兩年大學生村官,天天與李要春共事,也在他耳濡目染下學會細心、耐心地跟村民打交道。她說,從李要春身上學到,做群眾工作,耐心是第一要務。
李要春則說,做基層工作,和老百姓打交道,最根本的是用心,你能感覺到他的真心,他也能感到你的真心。
他下鄉3年的一個深刻感受是,“老百姓真的特別樸實”。每當為村民辦完一件事情,看到對方的表情,聽到對方的語氣,他能感覺到對方真的拿自己“當親人”。
他說,當上村級事務助理對自己來說是個“質的飛躍”,好像真的在這里扎了根。“我是從一個靜海人,變成了寶坻人,變成了周良人,變成了村里人。”
這些村里人也沒拿他當外人。有人串門時會給他辦公室送來煮熟的新玉米。村民崔澤菊告訴記者,村里人公認,這小伙子“真不賴”,“就跟自己兄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