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奢侈”的后面加上一個“品”字,“奢侈”似乎已不再被人鄙視,甚至成為“高貴”的同義詞,而追求和擁有“奢侈品”,業(yè)或成為令人羨慕的時尚。
所謂“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超出人們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比如,大至私人飛機、豪華游艇、高檔汽車,小到珠寶首飾、名貴手表箱包和高級成衣等。奢侈品的最本質特點,一是昂貴,二是非必需。也就是說,它是有錢人的“專利”,普通老百姓無力問津。因而,它往往成為富人“炫富”的標志和身份的象征。
與國外的富人相比,中國的富人對奢侈品似乎更情有獨鐘。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店,幾乎都可以看到中國游客搶購的身影。最近,在海南三亞舉辦的2011年國際奢侈品展上,不僅從幾千元的墨鏡到幾十萬元的高檔手表均有人購買,連上百萬、千萬乃至上億元的豪華游艇和公務機也受到青睞,短短4天,就有14艘豪華游艇被售出。而據空中客車公司執(zhí)行副總裁介紹,他們在中國所獲得的公務機訂單占到了全球訂單的25%之多。
如果說,豪華游艇和公務機還物有所值,那么3瓶拉菲酒莊的陳年紅酒,在香港賣出每瓶23萬美元的天價,一瓶“精裝漢帝茅臺酒”,在貴陽以890萬元成交,則近乎瘋狂了。其實,購買奢侈品的行為本身,并不一定構成奢侈。如出于紀念、收藏或保值的考慮,適當買一點奢侈品,本也無可厚非。但出于“炫富”心理,無節(jié)制地哄抬和追求奢侈品,就是一種非理性的奢侈行為了。
實際上,瘋狂追逐奢侈品的,往往不是靠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力打拼逐步積累起來的富人,而是一些“暴富族”。據有關方面統(tǒng)計,目前購買頂級奢侈品的主力消費人群并不是胡潤百富榜的上榜富豪,而是諸如山西的煤老板、溫州的私募基金主、京津江浙的炒房團等新貴。他們的消費行為,更多的是一種“炫富”和炒作。
還有一個反常現象值得注意,在發(fā)達國家,奢侈品消費者大多是40歲至70歲的中老年人,因為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這些人手中。而在中國這一年齡段被大大提前,奢侈品消費的主體為25歲至45歲的人群,主要是 “富二代”,其中許多是剛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他們追逐奢侈品,為的是炫耀個性和身份,以求得社會的關注。不以奢侈為恥,反以奢侈為榮,成為他們的“時尚”追求。
“暴富族”和“富二代”的奢侈行為,雖不代表中國消費的主流,但其負面的“引導”作用不可低估。現在的形勢是,對奢侈品的追逐,正由富人向中產階層擴展,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而據法國里昂證券有限公司(CLSA)最近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達到近1700億歐元,中國人將消費掉全世界44%的奢侈品,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
這也許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1700億歐元的奢侈品,既帶不來中國國力的增強,也不會為中國人贏得尊嚴,而只會消蝕我們的心志。奢侈品可以有,奢侈之風不可長,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和破解的一個難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