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盡管國內A股波瀾不驚,上海一批本地股卻一改頹勢高歌猛進,“上海自貿區概念”,成為其大漲的理由。最近,蘇南一家規模民企,也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國際貿易公司,成為自貿區首批獲頒證照的企業之一。如果說“自貿區概念”,是資本市場捕獲的“概念”,那對于緊鄰上海且屢屢從上海發展中得益的江蘇而言,自貿區就不應只是簡單的“概念”,更應是強烈的“觀念”。
在江蘇省內各地采訪,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對接”自貿區,有的甚至在積極申報自貿區。要“對接”,首先得明白自貿區是怎么回事。作為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并將帶動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試點等政策引人關注。
但我們切不可只盯著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利好,也不必抱怨得不到政策傾斜。前不久,南方某市市長在一次對話論壇中抱怨:過去30年,中央政府給了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同政策,現在則是上海自貿區,而當地是“永遠都得不到厚愛”。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斯評價:上海自貿區像一個試驗,國家對還不確定的東西想先做個試驗,等成熟后這些政策會部分惠及到其它城市。因此,作為周邊地區,對待上海自貿區,既不必擔心虹吸效應,也不必沉湎于溢出效應。“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如何“織網”?向改革要紅利,在“觀念”上求同步。
請注意這樣一個細節:就在上海自貿區掛牌前的一個月,上海市領導曾經透露,面對國務院領導,他們沒要政策,而是要改革。把改革、制度創新放在第一位,顯然是上海自貿區的更深層意義。正如省社科院院長劉志彪所言,認為自貿區又是一種通過優惠政策來獲取洼地效應形成競爭優勢的發展格局,實際上是錯誤理解。自貿區應該是通過改革,通過開放關系的調整,特別是通過進一步地打造開放經濟升級版,來倒逼國內開放,倒逼國內改革。很顯然,政策可以有先后和不同,而改革的任務,則是同樣緊迫。
對待自貿區,當前要走出單純的“概念”對接,更注重“觀念”碰撞。就在上海自貿區掛牌的次日,自貿區“負面清單”就正式公布。所謂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當于投資領域的“黑名單”,列明企業不能投資的領域和產業。在這個清單之外的領域,外商投資項目核準將改為備案制。像“負面清單”這樣的改革創新,其實各地都可以探索實踐。自貿區轉變政府職能,各地皆可學習借鑒,甚至走在其前面。
觀念一變,就可以做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改革開放之初,上海“星期天工程師”下鄉,蘇南鄉鎮企業崛起;上海浦東開發,蘇南四小龍異軍突起。回首過去,不難發現,其實上海的每一次開放,都極大地推動了江蘇發展。這背后,得益于強烈的機遇意識、觀念上的全面對接。無論是昆山自辦開發區走出一條昆山之路,還是張家港的自加壓力敢于爭先,不空喊抓機遇、不傻坐等機遇,更不是抱怨別人有機遇自己沒有機遇,而是創造條件,抓住機遇不放過。這一直都是江蘇的優勢。
對接上海自貿區,我們可以如此,我們也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