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是鎮江市一家口腔診所負責人,從2003年開始,他又多了一個身份: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去年,他的造血干細胞與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張曉春不僅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捐髓,還替她募捐了近40萬元。
在鎮江,張曉春并不孤獨,他還有29個“伙伴”——自2003年成立以來,鎮江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群體在10年間捐獻30例,挽救了30個陌生人的生命。
戚熙娟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員。2003年8月,北京,當時33歲的戚熙娟穿著一襲紅衣,坐在躺椅上伸開雙臂,強忍著同一姿勢4小時帶來的麻木感,不敢亂動一下。“因為生怕會給捐獻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在鎮江,戚熙娟當時5歲大的女兒,卻患有罕見的肝糖原累積癥,因為去救別人,每天要給女兒熬中藥、喂中藥的重任只能暫時由孩子的外婆接替。戚熙娟說:“當知道我的100毫升干細胞已經流入受捐者的體內時,作為母親的我感覺自己好像孕育了另一個孩子,播灑下了生命的種子,希望它們能快快發芽、成長。”
當戚熙娟再次回想起當年的舉動時侃侃而談,那時的艱難抉擇讓她記憶猶新。女兒承受著常年服藥治療的巨大痛苦,幾十萬元的治病錢毫無著落。她說,即使賣掉房子、打零工掙錢,也要為女兒治病,但絕不通過捐獻骨髓去換錢。
戚熙娟的故事在北京廣為流傳,中央級媒體多次報道后,協和醫院的一位專家后來給戚熙娟打去電話,讓她把孩子帶到北京治療,并開出了妙方。現在,戚熙娟的女兒已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和普通孩子一樣,戚熙娟最希望“孩子開心過好每一天”。
就在戚熙娟和張曉春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2003年,鎮江有數千人和他們一樣,集中采血,報名成為骨髓捐獻志愿者。也是在這一年,鎮江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群體正式誕生。
10年來,鎮江志愿者群體活躍在當地民間論壇,利用網絡的力量發起、組織志愿活動,截至今年8月底,鎮江市的血樣入庫量已經達到11817人份,占全省報名入庫志愿者總數91202人份的12.9%,這意味著全省100個捐髓志愿者中,至少有12個來自鎮江。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