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級文件通知精神,大安市農業局成立調研組,深入基層,對農村投入品污染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摸底,為整治農村環境、依法治市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近年來,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投入品增加,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低,以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化肥施用不當,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養分失衡;農藥使用不當,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膜回收率低,造成嚴重白色污染。
一、基本情況
1、施用化學肥料不科學。據統計,2013年化肥用量總計73555噸,2014年化肥用量達到91852噸。從近年來化肥使用情況分析,化肥用量在不斷增加,片面的依賴化肥現象日益突出。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過分地追求方便、經濟實惠,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忽視了化學肥料的不足之處。
2、使用農藥現象較普遍。在農業生產環節,大安市病蟲草害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全市農藥使用總量達到435噸。隨意加大用藥量、混亂配比等不合理使用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治理,并對人畜安全、自然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致使土壤、水、大氣等自然資源環境污染加劇,防治成本增高,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3、地膜造成嚴重白色污染。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地膜覆蓋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和優化栽培條件,抵御不良氣候環境,具有增溫、保墑、抑制雜草生長、促進作物早熟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作用。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廢舊地膜量逐步增加,導致了土壤的“白色污染”問題。
2013年,全市地膜用量是1639噸,2014年是2000噸。據統計,廢舊地膜回收率只有50%左右,有30%的廢舊地膜被掩埋、焚燒或者被大風刮走,地膜殘留率保守估計在20%以上。治理廢舊地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維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工作建議
1、做好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首先要對不同地塊的土壤進行化驗,測出不同地塊的養分狀況,然后根據不同作物對土壤營養成分的要求,分析、計算最佳施肥配方和施肥量,能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從而達到農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實踐證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還能改善農產品品質,是一項增產、節肥、節支、增收的技術措施。
2、提倡增施農家肥。農家肥含有機質和腐殖質,能改良土壤機構,協調土壤的水、肥、氣、熱,增強土壤的通氣透水能力和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可緩和土壤酸堿性變化,可清除或減輕鹽堿類土壤對作物的危害。
3、加強農藥監管,控制土壤污染。重點是控制污染源。加強農藥執法監督檢查工作,把高毒有機磷農藥、未登記農藥、假劣農藥作為依法打擊的重點,把鄉(鎮)農藥市場、城鄉結合部農藥市場作為區域監管的重點。督促農藥經營業戶建立經銷檔案,實現可追溯管理,凈化農藥市場,確保農業生產用藥安全。指導農民科學、合理、安全地使用肥料、土壤調理劑等農業投入品。
4、及時回收地膜,減少白色污染。廢舊地膜回收就是將已經用過的地膜從田間清理回收,可以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加大廢舊地膜回收力度。除適時揭膜外,還可組織人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后將地膜清理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