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春市兩大主要糧食作物,玉米、水稻種植面積占所有作物的90%以上。在糧食總產屢創新高的背景下,要想讓這兩大糧食作物繼續實現穩產高產,必須依靠先進的農業技術。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水稻缽育苗機移栽技術的推廣,成為農業增產的密碼。
在2015年的農業生產中,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水稻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成為長春市兩大主推技術。為什么要重點推廣這兩項技術?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哪些改變?春耕時節,筆者走進已播種完的玉米地和正在育苗的水稻大棚,和農民、農業專家面對面,尋找答案。
從2萬公頃到16萬公頃農民愛上保護性耕作
不見了機聲隆隆的播種機和忙碌的農民,五月初,喧鬧的大田又恢復了寧靜。“地都種利索了,今年又用了保護性耕作。”站在自家地頭,榆樹市城發鄉農民張軍一臉輕松。
“我連續三年都用這項技術,根壯、苗齊,每年都增產,效果真是不錯。”談起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優勢,張軍打開了話匣子,“就拿今年來說吧,種地時有點兒旱,保護性耕作采用免耕播種作業,種子直接就播到濕土上,保墑效果挺好,受天氣影響小。”
現在,張軍已經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方面的專家,在他的影響下,周邊很多村民也都開始采用這項技術。由于保護性耕作實行不整地免耕播種、化學除草、苗期深松施肥和秸稈還田覆蓋,解決了土壤培肥和創造深厚耕作層的問題,玉米平均增產8%左右。
作為長春市重點推廣的玉米種植技術,幾年來,長春市各級財政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支持保護性耕作示范點建設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很多縣(市)區對農民購置免耕播種機、深松追肥機進行累加補貼。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下,農民們開始接受并喜歡上了這項技術。2011年,長春市推廣了2萬公頃保護性耕作技術,2015年,推廣面積達到16萬公頃。“五年間,保護性耕作面積逐年增加,說明這項技術得到了農民的認可,讓他們看到了增收增產效果。”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長春市已確立了玉米寬窄行和均勻壟側兩種交替休閑種植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旱作農業的發展方向,長春市還將繼續大力推廣。
缽育苗機械移栽讓水稻“贏在起跑線”
“今年用了新技術,稻苗長得可壯實了!”九臺區龍嘉鎮和平村水稻種植大戶趙亞海家的育苗大棚里,翠綠的水稻苗長勢正好。
作為一名“技術控”,老趙一直喜歡學習新技術,他家水稻產量也逐年增加,去年每公頃平均產量達到了1萬公斤。今年3月初,他專門來到長春市,參加市農委組織的全市農業重大技術培訓班。水稻專家講授的水稻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讓趙亞海眼前一亮。回到家后,他反復鉆研,在今年的水稻生產中采用了這項技術。“這苗跟以前普通盤育的就是不一樣,希望今年還能增產!”
水稻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與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有什么不同?“種子和營養土直接播在營養缽內,播種量小,個體生長發育空間大。”農業專家介紹說,采用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水稻在苗期就產生分蘗和旱生根,等到機械移栽時帶土下田,不傷秧苗,可顯著縮短移栽時間,“由于插秧淺,緩苗快,分蘗發生早,低節位分蘗多,穗大粒飽,產量較高。”
實驗證明,機械缽育苗、水田機械耙漿整地、機械移栽配套集成使用,可平均增產 16.2%。據介紹,2015年全市共落實水稻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1500公頃,今后還要逐年擴大推廣規模。
先進技術配套集成應用糧食產量將再上新臺階
“集成應用增產技術,是實現糧食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長春市糧食仍有一定的增產潛力,加速推進先進實用增產技術的配套集成應用,糧食產量還會邁上新臺階。在重點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水稻缽育苗機械移栽技術的同時,長春市還將普及科學施肥技術,推進先進農機的使用,裝備高端帶風幕式噴藥機、高地隙噴桿噴藥機等高效植保機械,對玉米開展植保作業。同時,在水田開展飛機航化作業,推進技術集成應用,為糧食增產提供技術支撐。不僅如此,長春市還將制定玉米、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并使之不斷完善和提高,逐步向模式化、標準化發展。春耕時節,農機操作手駕駛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