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幼兒園老師帶領寶寶們玩的同時學會數數
幼兒期間的孩子還是應該以寓教于樂為主
新聞背景:近日,北京嚴查幼兒園是否存在“小學化”傾向,看是否存在上英語、拼音課,教小朋友進行20以上的加減乘除運算等教授小學階段知識的做法,存在問題的幼兒園將被降級。與此同時,江蘇等地也要求幼兒園以游戲為主,南京市各區對公辦幼兒園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有“小學化”傾向。
“你家孩子真厲害,10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了,我們家孩子不行,剛學兩位數的加減法。”在長春市二道區某幼兒園門外,一位家長羨慕地說。而那位家長謙虛地說道,“我們這都不算啥,我家孩子的同學都有能用英語對話的了。”這樣的對話,相信是很多孩子正在上幼兒園的家長們的談資。近日,北京等城市相繼開始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幼兒園在拼學習、拼外教、拼孩子識字多少。為什么幼兒園要給孩子這么多負擔呢?是學校想教,還是家長要求?記者帶您探個究竟。
現象>>幼兒園花樣多 特色教學吸引家長
長春市民張女士的女兒今年3歲,剛好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為了讓女兒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張女士考察了很多幼兒園。可是這一圈考察下來,張女士有點蒙了。
“我們這兒每周都有外教授課,很多大班的孩子都能用英語和老師對話了。”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一邊帶著張女士參觀,一邊介紹他們幼兒園的特色。
隨后,張女士又來到了另一家幼兒園,這個幼兒園的特色是寶寶識字比較多。用幼兒園老師的話說,在這個幼兒園學習的寶寶,識字量都非常多,很多小朋友都能讀簡單的故事書了,而孩子們每天都有學習生字的課。“在我們這兒上幼兒園的寶寶,上了小學之后學習不費勁。”這名老師自豪地說。
緊接著,張女士又對幾家周邊的幼兒園進行了考察,她發現每家幼兒園都有自己的教學特色。雖說這幼兒園各有特色,可是張女士倒是不會選擇了。張女士說,女兒現在還比較小,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學會英語和漢子,只要能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生活就可以了。
負擔>>幼兒園課業多 堪比小學
看來為了吸引生源,幼兒園是想盡了渾身解數。不過,孩子在幼兒園里到底能學到多少東西呢?為此,記者聯系了一名孩子正在讀幼兒園大班的家長趙女士。趙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孩子上的幼兒園課程就比較多。
“每周兩節英語外教課,主要是學習單詞和簡單的會話,課后作業就是讓家長監督孩子背誦單詞和會話。每周四節識字課,主要是教寶寶按照書上的識字卡片進行識字,課后作業就是家長繼續教孩子識字。每周四節拼音課,主要是教寶寶學習聲母、韻母還有拼讀,現在孩子學習了一年多,已經可以自己看有拼音標注的故事書了。每周四節算數課,教的都是認識數字和數字的加減法,課后的作業是老師布置的加減法運算作業。”趙女士說,這些就是她家寶貝每周學習的內容,每天也都會有課后作業。
苦衷>>別人家孩子都學 怕自家孩子落下
孩子剛剛5歲,就要面臨這么多的學習和課后作業,可見這寶寶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很多人都會問了,孩子這么小,這么多的課業壓力是不是有點過了?說到這兒,趙女士表示,她也是有苦衷的。
“沒辦法啊,你家寶寶整天玩啥也不學,可是人家的寶寶啥都學,那不輸在起跑線上了嗎?”趙女士說。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和趙女士一樣的苦衷,一些家長嘴上說得灑脫,“孩子小的時候就是玩。”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呢?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老師>>重復學習易溜號 知識變成“夾生飯”
是不是真的像家長們想的那樣,孩子在幼兒園不多學點,上小學就會被落下呢?
從事小學教育多年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其實對于老師來說,對于新入學的小學生都是從頭開始培養學習的。首先要培養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要教會孩子知識,“能專注地上課和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學習了太多的內容,就會導致其在小學期間學習的內容重復。這樣會導致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精神不夠集中,容易溜號,這樣對孩子的學習反而不利。最后變成新學的知識沒學會,幼兒園學得又沒太明白,變成了“夾生飯”,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規定>>學前教育不得教授小學內容
記者了解到,對于幼兒園不允許“小學化”,其實在吉林省早就有了相關的規定。《吉林省學前教育條例》第三十六條明確表明,學前教育機構應當遵循學前教育規律開展教育活動,科學安排兒童生活,為兒童創設多種區域活動空間,提供游戲條件和時間,滿足兒童游戲、探索、感知、體驗等需要;學前教育機構不得開展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不得教授小學教材內容,布置家庭作業。
病根>>四大原因造成幼兒園“小學化”
既然對于學前教育有明確的規定,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幼兒園有“小學化”傾向呢?
吉林省教育學院小教部主任趙士英表示,現在給孩子減負已經非常明確了,不過還是有幼兒園有“小學化”傾向,主要有四大原因造成這一現象:首先就是整個社會教育觀念的問題,家長們都把學習好和就業好聯系在一起,總想著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把對孩子的教育看成了簡單的知識堆積;其次就是教育機構和利益掛鉤,同時也是為了迎合家長們的要求,開設了很多特色班、特色課程等;還有就是一些民辦幼兒園,為了增加收入而增辦特色項目;最重要的就是相關的職能部門沒有進行系統的管理,也沒有治理的力度。
就是因為這些綜合因素,導致現在幼兒園有“小學化”傾向,不僅孩子的學習壓力大,家長的負擔也跟著加重了。
支招>>加強幼兒園管理 正確引導家長觀念
趙士英表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單從某一方面入手,需要綜合地改革。
最關鍵的就是要對幼兒園加強管理、加強處罰力度,幼兒園必須按照規定開展教學,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杜絕“小學化”的傾向。同時,對社會和家長要有良好的引導和認知,讓家長認清幼兒階段孩子應該學習的東西。根據目前的研究,幼兒階段的寶寶,主要就是發揮潛能、發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養成多讀書的好習慣。
只有這樣進行綜合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同時也能減輕家長的負擔。
借鑒>>國外幼兒園 玩才是關鍵
現在的家長永遠都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記者就帶著大家看看別的國家的寶寶都是咋學的。
日本幼兒園:日本幼兒園一個班有10-30個人,但班主任只有一個。日本孩子從3歲上幼兒園起,自理能力就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到了午飯時間,孩子們要自己把小桌子和小椅子從教室門外搬進教室里擺好;中班的孩子要求能夠獨立換衣服;到了大班,平日的雜務就全都交給孩子們完成了。
德國幼兒園: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混齡編班”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以及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會感到很驕傲,同時知道愛護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學到很多東西。
英國幼兒園:英國幼兒園安排的所有教育內容都與孩子的活動緊密相連。比如在科學課上,要想讓孩子認識沙子、水泥、石灰的特性,教師就帶領孩子給花圃砌花墻。通過砌花墻的勞動,孩子們學會了怎樣按一定的比例攪拌沙子、水泥和石灰;了解了這些材料的特性;還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和有關平衡、水平、垂直等概念。
新西蘭幼兒園:在新西蘭,上課時間就像插播的廣告,一般在用上、下午茶和午餐前,讓孩子們聚攏了坐在地上,老師利用不同教具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來進行簡單的字母、數字、歌曲、動作的教學。新西蘭的幼兒園就像一個小世界,室外有滑梯、秋千、花園、沙坑,還有水槽、攀巖、木工車床、三輪車等。
(記者 周博/報道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