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于女士癱坐在銀行大廳的座椅上,一只手捶著胸口,滿臉淚水。
這家銀行在長春市南湖廣場附近,前進大街的路口。去年夏天,于女士就是在這里跟銀行的業務員購買了一種理財產品,砸進了200萬元左右。
“說好是保本的,錢就這么沒了!”1月24日,于女士去銀行辦理業務時查了一下賬目,只剩下幾萬元了。
錢,怎么不見了?
湊200萬購買理財產品
于女士今年60歲,就住在這家銀行附近。“省吃儉用了一輩子,銀行的戶頭存下了一些錢。”于女士說。
2013年夏天,于女士接觸到這家銀行的一種理財產品。“保本,風險低。”她覺得,與其把錢存在銀行,不如買這種理財產品。她把想法跟家人說了,大伙都挺感興趣。于是,于女士的兒子、哥哥,還有其他一些親戚都把錢打給了她,“湊了150多萬,打算一起辦理這種理財,有錢一起賺。”于女士自然成了辦這件事的負責人。
2013年6月,于女士在這家銀行購買了這種保本理財產品,1年到期。“150多萬元,全都買了進去。”于女士說,一年后,銀行賬戶存款變成了155萬元。
2014年6月,理財產品到期前后,于大娘接到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詢問是否繼續業務。
于女士的兒子劉先生說,當時大家都覺得這種保本理財還算靠譜,所以決定再買一年。
于女士手里還有40萬元左右,也轉存進了那個銀行賬戶。“一共200萬左右,繼續買理財。”
查詢發現存款不翼而飛
幫于女士辦理財的是銀行的一位業務員。
該業務員向于女士介紹理財產品的內容。“我聽得迷迷糊糊的,也沒想別的,就想接著買之前那個保本的產品就行了。”于女士說,得知了她的想法,業務員開始幫她辦理。
“讓我簽字,讓我輸入銀行卡密碼,辦理程序我也不懂,對方讓我干啥我就干啥。”辦理程序跟之前差不多,于女士也沒多想,就簽了協議書。“后來,業務員把給我的一些材料拿走了,說要去上級銀行審查。”
買了理財之后,錢就動不了了。于女士就把這200萬元暫時放在了一邊。
今年1月24日,于女士去銀行辦理業務,順便查了一下理財賬戶的情況。看到5位數的余額,她還以為自己進錯了賬戶,一遍遍確認,發現確實無誤后,她整個人都傻了。
“200萬,怎么可能只剩幾萬塊錢了!”于女士一邊聯系家人,一邊讓銀行把賬戶流水打出來。她發現,2014年6月辦了理財之后,“返了三四個月的利潤后,返利突然中止了,存款也不見了!”
質疑銀行的人私自挪用
“買保本理財,就是因為安全,能保證本金。”于女士覺得,200萬元不翼而飛,是銀行的人私自挪用了她的本金。
于女士的兒子、哥哥立即趕到了銀行。“問銀行怎么回事,他們也不知道,找當時的業務員,已經聯系不上了。”于女士的兒子劉先生立即報警,長春市公安局朝陽區分局經偵大隊對此進行立案偵查。
接下來的幾天,劉先生一直聯系銀行,想要問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銀行的回應并沒讓他滿意,“他們一直說在了解情況,相關負責人也沒有出面。”
昨天,于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來到銀行,“我這個理財是在你們銀行辦理的,是你們的業務員幫我辦的。我的錢沒了,我不找銀行要,找誰要?”于女士捶著前胸,哭到不能自已。
警方已控制當事業務員
昨天下午,銀行方和于女士的家人一直在溝通,民警也在現場調查此事。
銀行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初步調查,可以判斷是業務員所為。“2014年6月,業務員在銀行幫當事人辦理理財的過程中,為客戶辦理了一種與之前不同的另一種理財產品,而這種理財產品并不是我銀行的產品。相比較保本理財,這種理財產品收益更高,但風險也極高。”目前,銀行方也在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據辦案民警透露,警方已控制了當事的業務員,此案正在近一步調查中。
買理財產品要謹慎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昨天,一家銀行的投資理財顧問侯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于女士在銀行里辦理理財項目,又是銀行業務員幫的忙,自然主觀地認為自己購買的就是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但對于業務員來說,極有可能把自己攬下的私活推薦給客戶。這種理財產品對客戶是高風險的,但對業務員卻是高收益的。打個比方,客戶投200萬元買保本理財,業務員能提成1萬元左右,如果買高風險理財,業務員能提成3至5萬元。因此造成了客戶的損失。”
如何能避免業務員在辦理理財過程中“貍貓換太子”?侯先生說,最重要的,就是在簽署協議的過程中擦亮眼睛,看清購買的是哪一種理財產品,是由哪一機構發出的。
200萬的行蹤:
2013年夏天
于女士的兒子、哥哥,還有一些親戚湊了150多萬,一同購買了一種保本理財產品
2014年6月份
銀行賬戶顯示存款155萬元;于女士又轉存入40萬元左右,用200萬左右購買相同的理財產品;隨后三四個月,按時返回利潤;之后,返利終止,存款也不見了
2015年1月24日
于女士查詢賬戶發現自己的存款不翼而飛
分析
銀行:于女士第二次購買的是一種高風險理財產品,非銀行產品。初步調查,可以判斷是業務員個人所為
投資理財顧問:業務員在辦理理財過程中“貍貓換太子”
新文化記者 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