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 王春寶 趙勇 楊桂清
秋風染紅楓葉的時候,我們走進了臨江。這座秀美的邊陲小城,山是那么的多彩,水是那么的碧綠。
漫步在市區(qū),耳畔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市民三五成群,簇擁在涼亭、長廊,或閑談消遣;坐在鄉(xiāng)敬老院的床上,與老人嘮著家常,感受到他們的滿足與幸福;走進農家新居,看到的是農民洋溢在臉上的笑容……
近幾年來,臨江將新增財力的85%以上投入民生,集中力量辦好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醫(yī)療、教育、住房、養(yǎng)老等60件民生實事。
(一)
鴨綠江畔的陳云公園,僅僅是臨江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1年,時任臨江市市長、現(xiàn)任市委書記張習慶在當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著眼于優(yōu)化城市空間布局,彰顯臨江特色,提升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huán)境,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步伐,構建‘一主四輔’的城鄉(xiāng)發(fā)展格局。”這是臨江幾十萬干部群眾的共識。從此,吹響了城市建設的號角。
說起這幾年的城市建設,住建局的同志如數(shù)家珍:
2011年,臨江市新建、改建和擴建12條街路,完成9條街路以及城鄉(xiāng)結合部亮化工程,安裝路燈297桿;2012年,完成15條路、3207米改擴建,綠化市區(qū)街路5條,新增園林綠地6公頃……3年內累計投入26.6億元,實施綠化、凈化、亮化、暢通、暖房子和安居“六大工程”。對城區(qū)內61個小區(qū)進行環(huán)境綜合改造,鋪設地磚4.94萬平方米、建設休閑涼亭88座、綠化面積2.42萬平方米、道路綠化率和林蔭路覆蓋率達到80%和70%以上;完成了40條街路和臨江大橋等5座橋梁建設,城區(qū)街路硬覆蓋率達到95%;舊城改造面積達125萬平方米。
聲勢浩大的城市建設給百姓帶來了福音。總投資2500萬元,綠化率達80%的陳云公園,以及總投資1068萬元,占地14萬平方米的半島廣場相繼建成,為市民提供了文化娛樂場所。“以前沒有地方去,只能和朋友們在家打麻將解悶。現(xiàn)在有了風景優(yōu)美的公園,可以和大伙兒一塊兒走走步,呼吸點新鮮空氣,還鍛煉了身體。說實話呀,政府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件大實事兒。”家住建國街道的73歲李大爺走在鵝卵石上做足療,贊美之詞不絕于口。
(二)
山區(qū)時令早。
每年這時候,岳平花的“心病”就犯了。“老房子是土坯房,住40年了,沒錢修,逢個雨天,外邊大雨,屋內小雨,到冬天炕燒不熱,四處漏風,別提有多遭罪了。”今年60歲的岳平花家住四道溝鎮(zhèn)四道溝村,老伴下肢癱瘓,老兩口的收入僅依靠每月300元低保和每年賣菜掙的一點錢,住新房成了老兩口的“心頭病”。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開展后,政府補助4.3萬元,岳平花自家拿出1萬元就住進了64平米的新房。走進岳平花的新家,兩室一廳的格局,窗明幾凈,實木門、塑鋼窗、白色天花板吊頂,一派“新”氣象。“月底就能搬進去,再也不用受凍了,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新房,感謝政府領導的關心!”岳平花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為農村低收入家庭圓了“新房夢”。僅2012、2013兩年就完成危房改造1620戶,建筑面積達8.7萬平方米,今年全市還投入680萬元,改造500戶。
與此同時,棚戶區(qū)改造和暖房子工程建設也如火如荼。棚戶區(qū)改造工程從2009年至今累計投入7.2億元,建筑面積97.84萬平方米,安置19967戶;暖房子工程建設總投入27.1億元,改造89.78萬平方米。今年又投入3300萬元,進行城市D級危房改造,現(xiàn)已完成261戶。
(三)
“學校的教學設施都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現(xiàn)有硬件設施跟不上現(xiàn)代教育,導致很多學生轉學到外地,生源流失。”臨江市第一中學校長王河對我們說。
“必須讓我們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在好的就學環(huán)境里學習。”年初,市委書記張習慶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要建造一所省內先進、白山市一流的新一中,保證30年不落后,并且要把它作為2014年首件民生實事。”于是,城市中最好的位置給了臨江一中。一個投資1.495億元、占地46萬平方米的新校區(qū)拔地而起。
這是一個艱苦的決定。臨江一中的這塊地,處于市中心,按很多人的話說“肥得很”。批給一中之前,很多開發(fā)商就瞄準過。但是,張習慶一班人認準了:發(fā)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于是,我們在楓葉紅的時候看到了正在崛起的一中。
在新校區(qū)施工現(xiàn)場,塔吊高聳、挖掘機穿梭、建設熱火朝天,主教學樓正進行保溫板安裝階段,實驗樓、體育館、學生公寓樓、風雨操場主體都已落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臨江市的決策者把教育發(fā)展放在心頭,一個個助學政策讓百姓得實惠,點點滴滴都透露出對教育的重視與關懷。投資500萬元為中小學生購買校車15輛,每年170萬以上的運營全部由政府出資,成為全省第一家校車全部免費服務學生的縣市;市財政自行籌資為全市中小學班主任每月增加100元班主任津貼,并承諾會逐漸增加;在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2012年為第一中學購置950套學生桌椅、餐桌和公寓床,2013年購置130臺電腦……
(四)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被老百姓所垢病。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臨江市委、市政府著力改善就醫(yī)環(huán)境,提高醫(yī)療報銷標準,全力做好公共衛(wèi)生服務。
去年10月,總投資1.5億元的市醫(yī)院綜合大樓投入使用,醫(yī)療設施水平達到全省縣級前列,并與吉大二院建立了深層次合作關系。“醫(yī)院投入使用后,可提供560張床位,80%的病都能治療,老百姓不用再為到外地看病所需支付高額的吃、住、行費用發(fā)愁。”衛(wèi)生局局長于德生說。
市委、市政府大情懷、大投入、大動作,取得大成效。從2011年至今,該市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6億元。一組數(shù)據(jù)透露出多年來臨江市在該領域取得的實效:對37個行政村衛(wèi)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城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覆蓋面達到100%;投資245萬元,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投資109萬元,在全市各鄉(xiāng)鎮(zhèn)建成了食品安全監(jiān)測站;加大對全民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資金投入,免費提供11項服務……
(五)
家住大湖街道的9歲小孩孫國棟今年8月份出車禍住進醫(yī)院,由于是意外傷害,合作醫(yī)療不能報銷,肇事者是困難戶,每天2000多元的醫(yī)療費用讓雙方家庭都不堪重負。得知情況后,市民政局立即從“急難救助資金專戶”中撥出3萬元用于急救,幫助小孩成功渡過難關——市領導帶頭“化緣”,并從財政撥付部分資金,共籌集資金510萬成立“急難救助資金專戶”,用于應急救助和對困難戶的幫扶。
李女士是樺樹鎮(zhèn)小營子村的村民,2013年不幸患上了腎上腺癌,共花醫(yī)療費23.9萬元,新農合政策補償10萬元后,新農合大病醫(yī)療保險再次補償8.11萬元,個人負擔5.79萬元,僅占總醫(yī)療費的24.22%——市政府從新農合基金拿出部分錢,投到醫(yī)療保險,老百姓看病超過5000元,可以進行二次報銷。
一項項優(yōu)惠政策的推出和落實,讓群眾暖在心坎兒。城鎮(zhèn)低保保障標準月人均提高到300元,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年人均提高到2250元;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9%,參合農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提高到70%: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提高住院、門診報銷比例分別為15%、10%……
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貧有所濟、困有所助……社保制度的巨大變革,讓百姓真真切切嘗到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