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段重現水清、魚肥、鳥翔的情景。“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升了,使得松花江的水變清了,吉林的天變藍了,野生鳥類也多了。”“江城護鳥人”任建國道出了吉林人的生態共識。
近年來,吉林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生態建設示范省”的總體部署,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轉變:從“粗放經濟”到“綠色發展”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不斷升高,給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如何找出一條符合吉林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吉林最大特色、最寶貴財富和最突出優勢,也是未來發展重大潛力和重要品牌。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吉林省委書記王儒林給出了答案。
對此,吉林省提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讓生態產業提升吉林生態文明的綠色“效益”。2013年,吉林省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5.25%。
同時,吉林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實行生態經濟結構重組,發展生態循環經濟。通化的葡萄酒、集安的五味子、長白山區的藍莓汁,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態產品將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本。
79%的森林覆蓋率、15.8萬畝濕地、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鴨綠江畔的集安市依托生態資源而生的“大旅游”概念,吸引著更多的游客慕名而來。為改善江河斷流、魚蝦絕跡、破壞植被現象,集安市決定不再新上小水電工程,并嚴厲禁止江河采沙。
集安市委書記經希軍說,集安的發展必須以保護好綠水青山為前提,哪怕犧牲眼前利益,發展速度慢一點,破壞生態的項目也堅決不上,未來要以旅游和對外經貿兩大“無煙工業”為支柱產業。
治理:從城市到農村
吉林傳統工業比重大,高能耗企業多,綠色產業少。為此吉林省從調整結構入手,著力解決工業結構性污染問題,嚴格環境準入,持續推行清潔生產,加大工業污染源監管力度。
康乃爾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剛剛投產的年產27萬噸硝酸裝置,消除了傳統工藝能耗高、污染大的短板。“我們不斷加大技術改造步伐,氫氣凈化裝置等項目相繼實施,既減少了公司環保壓力,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公司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吉林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了農村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各地采取重點突破、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方法,以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為載體,深入開展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活動。目前,已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1200個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農家垂釣園風景如畫,特色采摘園生機盎然,沿河景觀帶大氣典雅……在吉林省輝南縣慶陽鎮,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漸成現實。近年來,慶陽鎮依托本地農業生態資源,構建現代農業特色景觀、自然生態景觀和農業文化景觀,讓這個昔日偏遠落后的小鎮在生態建設大潮中搶占先機。
保護:從東部到西部
建設美麗吉林,吉林省著力推進東部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工程、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和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工程建設。作為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發源地,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加大了對東北“三江源”的保護;同時,實現了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重大戰略轉型,長白山國有林區森林公頃蓄積量已接近新中國成立初期水平。
“黑土層”變薄了!——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松遼平原,敲起了警鐘。近年來,吉林省以秸稈還田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措施一項接一項。“十二五”時期,吉林省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00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900條,小流域治理度達到80%以上,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0.15億噸,使得黑土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在梨樹縣小流域治理工程現場,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土壤得到保護和治理,莊稼長得好,農民一年能多收入500元。”四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楊忠彬說。
水波蕩漾、鶴舞鳥鳴。目前,吉林省已建立濕地保護區21個,濕地公園20個,使全省39.3%的天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吉林西部還將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屆時,白城市與常年比較,可增加水資源總量6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130萬畝,增產糧食8.3億斤。
白山松水間,生態文明的意識在不斷蔓延,“綠色”的主旋律已經奏響,吉林將不斷譜寫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樂章。